【本報訊】泉州花燈起於唐,經元、明、清數代的發展延續至今,自古便曾經歷“月牽古塔千年影,虹掛長街十里燈”的盛況。昨晚泉州古城的傳統花燈展區,處處人山人海,700餘盞大小不一、造型各異的元宵花燈在市區新門街展示,喜迎八方賓朋。人們相攜出門賞燈,在燈火的海洋裡尋找最濃郁的年味兒。
在這湧動的人潮裡,還有一群特殊的客人,他們就是前來參加“刺桐點燈紅——2018年全國文學名家泉州古城元宵筆會”的20位海內外文學名家。這些文學界的大咖們和廣大市民一樣,被璀璨花燈所吸引,更被洋溢的激情所感染。他們一邊賞燈,一邊讚歎這場底色紅豔的古城盛會,稱這樣的元宵節,是閩南味十足的元宵節,是充盈著幸福感的元宵節。
“有燈無月不娛人,有月無燈不算春”。當晚,燈、月俱明,泉州古城盡是璀璨。據介紹,傳統花燈展區展出的花燈共有721盞,其中閩南傳統精品花燈386盞、少兒創意花燈300盞、明行業特色花燈35盞。當20位文學名家隨著人流從新門街芳草園來到梨園古典劇院廣場,見到了本屆燈會的”燈王”——“中國夢”大型主題座燈時,不禁連聲讚歎,稱這氣勢雄渾的花燈再現了祖國的盛世景象。沿街的一些精品宮廷燈,圖案華美,做工精細,個別花燈的內容還詮釋了鶴鳴九皋、聲聞於野的高遠意境,同樣令名家們流連忘返。
還記得兒時的猜燈謎嗎?在元宵燈會上解答出花燈上的燈謎,拿小紙條去兌換獎品,是人們最樂此不疲的遊戲。今年的古城元宵燈會上,同樣有“猜燈謎大考”遊戲。該遊戲為市民準備了三輪挑戰:臨漳懷古、夢迴刺桐、甲第登科。據說能答對10至12題的,就會被封為“燈謎霸”!這遊戲吸引了包括文學名家在內的眾多遊人參與,答對者的欣喜尖叫與答錯者的遺憾懊悔,最終全被淹沒於陣陣的歡笑聲中。中國小品文學會會長、山西省作家協會副主席王祥夫表示,這樣的猜謎活動讓人回憶起童年時光,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除了賞燈和猜燈謎外,在燈會上還有美食市集、非遺展演、主題展覽,以及大量的閩南民俗表演活動等可供遊人品味,真是既能飽眼福,又能飽口福,給人們帶來別樣驚喜。香港作家聯會會長、香港藝術發展局藝術顧問潘耀明說:“現在談古城的保護髮展,一定要盡量保留原鄉的味道。我認為,像古城元宵燈會這樣的活動,就能讓人觸摸到泉州人最細節化的生活本身。”
40載後重返“第二故鄉”賞燈
早在1970年,魯迅文學獎獲得者、原解放軍藝術學院副院長朱向前就曾來到泉州,當年他到晉江當兵,年僅16歲,直到1977年才離開到這座城市,泉州就是他的“第二故鄉”。此次筆會采風,他是離開古城40餘載後重返“第二故鄉”,令他備感親切。對他而言,城市的面貌已經煥然一新,但古城的文化底蘊也愈加凸顯。朱向前表示,他大半輩子走過全國不少城市,看過不少元宵習俗,但還是最愛泉州花燈,不管是工藝、樣式、色彩,還是創意,都是全國數一數二的,更令人感動的是這裡的市民對元宵燈會的熱愛之情,人潮湧動鬧元宵。
“一走進古城,傳統文化的氣息撲面而來,不管是建築還是生活習俗,都有自己鮮活的個性,讓人感受到濃郁的傳統文化氛圍。”著名詩人、《詩刊》副主編李少君說,泉州古城老百姓的生活樣式保持得特別好,走進這裡讓人感受到很濃厚的傳統特色,現在全國各地的城市在追求現代化,建築已經“模式化”,少有自己的特色,泉州城市有自己鮮活的個性,辨識度高。
街巷中邂逅怦然心動的傳奇
文學名家們一同馬不停蹄地考察了泉州海交館、中國閩台緣博物館、富美宮、李贄故居、天后宮、德濟門遺址等具有特色魅力文化的場所;下午,他們還在古城中穿街走巷,探訪名人故居、參觀海絲遺跡、拜訪老手藝人……忙個不亦樂乎。用這群特殊的客人的話說,在古城元宵筆會上他們就是想要有所發現、有所欣賞,如此才算充實,才算“勞有所獲”,所以他們累并快樂著。
作為海洋文化研究專家,《深圳晚報》副總編梁二平多年來策劃采寫過多個海洋專題,也曾多次來泉州古城考察海絲史蹟。在泉州海交館,一張與名僧拘那羅陀有關的翻經石的圖片引起了他的關注,“這塊石頭,可以說是翻開了泉州海外交通史的重要一頁。”梁二平表示,在泉州古城不少地方都能直觀地感受海絲魅力,這讓他每次到泉州來都收穫滿滿。
著名文學刊物《山花》的主編李寂盪告訴記者,他在泉州古城街巷探尋時發現,泉州的街巷中隱藏著大量的歷史人文信息,或許在某條巷子裡就曾住過一位歷史上鼎鼎有名的三朝元老,又或許路過的一間小屋厝便曾是大思想家的故居,“這裡總有讓人怦然心動的傳奇,這座城市的味道也便藏匿於此”。
資料來源/南華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