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國際藻類養殖及產業推廣研討會於澎湖登場
【本報訊】為因應氣候變遷與全球「淨零碳排」目標,藻類作為重要的碳固定生物,正迅速崛起為全球綠色經濟與生物科技的重要推手。由澎湖縣政府及國立澎湖科技大學主辦,中原大學、晉一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等單位協辦「2025國際藻類養殖與產業推廣會議:永續、減碳與高值化」研討會,於4月19日在台灣澎湖舉行,邀請來自臺灣、日本等地的專家學者共聚一堂,探討藻類產業的現況與未來,推動藍碳經濟與永續發展目標。
藻類光合作用可高效固定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是推動「藍碳」與碳權交易的關鍵角色。國立臺灣大學周宏農名譽教授指出,自1978年美國推動「藻類生質柴油」以來,全球藻類研究已由基礎科學走向應用科學,涵蓋生質能源、環境修復到健康產業。隨著氣候變遷議題升溫,藻類產業在未來數十年間具備龐大發展潛力。
周教授強調,發展藻類產業必須有長遠眼光與社會企業精神,著重永續而非短期利益,並呼籲未來在選擇養殖品種與開發技術時,應避免破壞野生族群及環境衝擊。
來自日本三重大學的柴田敏行教授則介紹藉由褐藻生產高附加價值的多醣體與生物活性物質之技術。透過生物煉製技術,不僅能製造生質乙醇等替代能源,更能實現碳循環與物質回收。他提出三大核心技術,包括:藻類水產養殖、生物活性物質應用、及利用酵素分解藻類多醣體生成有用產品。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中心小河久朗教授則指出,海洋植物是維繫海洋生態健康的關鍵角色。海藻與海草透過吸收營養鹽、釋放氧氣,能有效改善水質與底泥,防止優養化發生,維護生物多樣性。他指出,像石蓴、昆布、裙帶菜、紫菜等海藻,不僅是重要食材,也是附著生物、魚苗等生物的棲地,對維持漁業資源永續至關重要。
小河教授補充,海草甚至能將氧氣從根部釋放至底泥,改善沉積環境,若與藻類養殖結合,可望促進地方經濟,實踐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本次會議匯聚了來自台灣與國際頂尖學者及產業專家,邀請多位重量級講者擔任專題演講與產業論壇講者。在專題演講的部分,國立中山大學洪慶章特聘教授以〈淨零新秀—藻類固碳及未來產業潛力〉為題,探討藻類在實現碳中和目標中的潛能與產業發展前景;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周文臣特聘教授則分享〈藻類養殖中的隱形碳匯〉,剖析養殖過程中不易察覺卻關鍵的碳吸存機制;同校黃志清特聘教授帶來〈碳化海藻多醣於生物醫學應用〉的研究,展示藻類多醣於抗癌與生醫材料領域的潛力;中原大學黃郁慈教授探討〈臺灣褐藻萃取物在生醫領域之生物機能分析與產業化應用潛力探索〉;國立臺灣大學任昊佳教授則針對〈人工海藻造林與深海碳封存的定義、量測方法與前景〉進行深入解析,提供永續海洋碳管理的創新方案。
此外,在產業論壇部分,澎湖縣水產種苗繁殖場柯志鴻場長介紹〈澎湖海藻養殖成果〉,分享地方經驗與推廣成果;福澎實業曾進福董事長則以〈從海洋到餐桌:澎湖海藻的應用與創新〉為題,說明天然海藻產品如何結合創新走入日常生活;來自日本三重縣工業研究所的苔庵泰志博士分享〈三重縣尾鷲市特產海藻的有效應用〉,展現地方特色藻種的利用價值;國家海洋研究院周立進助理研究員也將揭示〈突破臺灣原生種大型海藻養殖:陸域水槽技術與量產新機遇〉,提供科技與產業結合的新契機。
澎湖群島擁有得天獨厚的海洋環境,是發展藻類養殖與海洋經濟的理想地點。此次國際研討會由多所大學與政府研究單位合作舉辦,預期將激發跨國合作、推動產業升級。主辦單位表示,未來將以SDGs為導向,推動「藍碳養殖」、「碳匯交易」、「健康食品」、「生質能源」等應用領域,期望打造具國際競爭力的藻類產業生態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