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澎湖國定古蹟新增一處,縣定古蹟「西嶼彈藥本庫」,經文化部第九屆古蹟歷史建築紀念建築審議會議第11次會議審議,通過符合國定古蹟指定基準具重要性、保存完整性、各時代或某類型之典範,指定為國定古蹟,並經文化部正式公告指定為國定古蹟。全縣轄內共有澎湖天后宮等9處國定古蹟。
西嶼彈藥本庫於99年11月23日公告為縣定古蹟,並於110年4月13日對外開放參觀。111年5月9日函報國定古蹟申請表及相關資料至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申請指定為國定古蹟。文化部於112年8月25日提文化部第九屆古蹟歷史建築紀念建築審議會議第11次會議進行審議,經審議會議決議同意提升為國定古蹟。113年7月3日文授資局蹟字第11330067792號公告正式生效。
文化局表示西嶼彈藥本庫指定為國定古蹟的重要理由如下:
(一)已指定之古蹟中較具重要性:澎湖自古為中國大陸與臺灣島之間交通要衝,隨著各國勢力進入臺灣海峽,其戰略地位益形重要。日本領臺初期於澎湖島設
置要塞,與基隆同為當時兩大要塞地帶。為扼守島內航路之進出,澎湖島要塞以西嶼南端做為防禦體系建構之重點區域,先後營造西嶼東堡壘、內垵社堡壘、西嶼西堡壘、西嶼東堡壘附屬砲臺和外垵社砲臺等設施。西嶼彈藥本庫乃澎湖島要塞四大彈藥庫之一,為供給西嶼南端砲陣要地所需彈藥之關鍵後勤支援設施,於日治時期澎湖軍事設施發展歷程中具重要且特殊之地位。
(二)已指定之古蹟中保存完整性:西嶼彈藥本庫設置於具有地形掩護之谷地,於1900(明治33)年起陸續興建舊西嶼火藥本庫、舊西嶼彈丸本庫之相關設施。
1904(明治37)年日俄戰爭爆發時,又增設舊西嶼臨時火藥庫,興建有煙火藥庫、無煙火藥庫及火具庫等。舊西嶼臨時火藥庫的有煙火藥庫於1930(昭和5)改建為土窟式清涼彈藥庫,無煙火藥庫於1935(昭和10)年改建為單窟式洞窟彈藥庫,1936(昭和11)年另興建雙窟式洞窟彈藥庫,此3處構造物為現存之主要古蹟本體,配合
周邊地形景觀,維持完整且具隱蔽特質之風貌。土窟式清涼彈藥庫採石砌承重牆構造,上方以L型角鐵構成洋小屋支撐混凝土薄板,並鋪設文化瓦;室內地板架高,內牆使用檜木板裝修,與石砌牆體間留設間距形成雙層牆系統;外部為人工開挖整地的山坡及砌石防爆土垣所環繞,入口處設有管制哨、監守衛舍進行管控。整體完整呈現舊有之構造形式與外觀。
單窟式洞窟彈藥庫、雙窟式洞窟彈藥庫是於山腹的岩盤開鑿拱型斷面的隧道,採取鋼筋混凝土造雙層結構形成外庫、內庫之區隔;做為貯藏空間的內庫,其室內表面分層鋪設柏油防水棉布與柏油,再以厚0.5公厘的銅板包覆,並塗刷生漆做防鏽處理,而混凝土地板表面則以柏油與柏油油毛氈打底,再鋪設2公厘厚的鉛板,板上覆上一層厚約4公分的瀝青砂漿,其防潮的構造深具特色。雙窟式洞窟彈藥庫共有兩座平行設置的庫房,兩庫房因依著山勢開鑿而有高低差,於外庫前端設有斜坡甬道相互連通,入口外部設有監守衛舍進行管控。兩處洞窟彈藥庫均完整保存舊有樣貌。
(三)已指定之古蹟中各時代或某類型之典範: 西嶼彈藥本庫的土窟式清涼彈藥庫延續明治時期地面式構法,於基座設有6個大型弧拱形通風口與8個小型方孔,以利架高地板下空氣對流及降低室內溫濕度;並以石砌承重牆與木造內牆裝修形成雙層牆系統,強化室內清涼效果;為避免雷擊引發爆炸,屋頂兩側上方各設有銅棒之避雷針;外部則利用地形與砌石防爆土垣形成避彈坡,防止爆炸對外波及。
隨著具有攻擊能力之航空器的出現,西嶼彈藥本庫的單窟式、雙窟式洞窟彈藥庫皆於山腹開鑿隧道形成貯藏空間以提高其隱蔽性,並採用昭和時期發展的二重式構法做成隔離的外庫、內庫,以杜絕外部環境對於內部溫濕度影響;同時也以銅板做內層包覆遮蔽電磁波干擾,利用先進的乾燥裝置來進行除濕,嚴格控管彈藥庫內
部的物理環境。特別是單窟式洞窟彈藥庫內留存有試驗不同表層塗料之防鏽能力的銅板,呈現當時工法的摸索過程。
西嶼彈藥本庫的土窟式清涼彈藥庫與單窟式、雙窟式洞窟彈藥庫分別展現了日治時期彈藥庫構造與設備之營建技術的演進,可謂臺灣建築史上此類型設施少見之典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