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訊 ] 毒品害人不淺,毒癮者下一代的死亡風險比其他孩子更高。國家衛生研究院今年發表的一篇研究顯示,父母其中一方若是鴉片類藥物的成癮者,子女6歲以前的一般疾病死亡率為一般人的2.3倍;母親的影響比父親更大,若母親是鴉片類藥物成癮者,子女死亡率是其他孩子的3.9倍。
對此,衛福部心口司司長諶立中表示,成癮醫療目前自成一個系統,與婦產科、小兒科、新生兒科等科別的橫向連結有待加強,未來或許可指定部分醫學中心跨科合作,以有效提升毒癮母親產檢率、孩子就醫率。
國衛院神經及精神研究中心使用國內美沙冬替代治療計畫累積的資料,以及出生與死亡登記檔案,檢視2004年至2009年間,毒癮者所生的3210名孩童的健康狀況,追蹤至6歲。
研究發現,父母其中一方若是鴉片類藥物的成癮者,子女6歲以前的一般疾病死亡率為一般人的2.3倍,意外傷害、不明原因致死的風險更高達一般人的4.2倍。母親的影響比父親更大,若母親是鴉片類藥物成癮者,子女死亡率是常人的3.9倍,成癮父親的孩子的死亡率則是常人的1.7倍。
台灣照顧管理協會執行長張淑慧表示,許多毒癮母親未規律產檢、產後父母疏於照顧寶寶、產後餵食給寶寶的母乳是毒母乳等,這些在在提升孩子不健康的風險;即使孩子順利長大,也常見他們家中、生活周遭的人都在使用毒品,因而提升他們吸食毒品、受毒品傷害的機率。
國衛院研究團隊先前做過的一項研究發現,毒癮者孩子的就醫率也較一般的孩子低。該份發表於2015年的研究發現,一般來說,嬰兒在出生後12個月內都會陸續看醫生、健檢、打疫苗等,但約有兩成五毒癮者的孩子,只斷斷續續看過少少幾次醫生,另有將近一成的孩子根本沒有加入健保。
簡單地說,比起一般1歲大的孩子,許多毒癮者的孩子出生後很少看醫生,甚至可能沒再看過醫生。
國衛院神經及精神研究中心合聘研究員陳娟瑜表示,在文獻上與實務上都可看見,許多毒癮父母擔心吸毒身分暴露,擔心外出是否可能被警察抓、就醫是否可能被歧視或被舉報,因而怯於求醫。另外,不少毒癮者花大部分的錢買毒,或者本身是經濟弱勢,就醫需要的交通費、醫療費,有的時候對他們是有困難的。
毒癮者的孩子無法選擇出生家庭,但一出生,迎接他們的就是嚴峻的生存環境。張淑慧表示,許多毒癮母親入監,將孩子託給其他毒癮友人照顧,因而受到兒虐、性虐;不少孩子隨母入監,出生後整整3年,幾乎都躺在床上,沒有接受到好的照顧、好的教育、好的環境刺激發展成長,有的孩子跟著母親出獄才第一次認識世界,看到車子會好奇地問那是什麼?另有許多孩子因全家吸毒,一出生註定也走向這條難以回頭的路。
政府妥善的介入對於這些無辜下一代的兒童的幫助極為重要,張淑慧認為,在降低孩子的疾病與死亡風險方面,唯有建構「以人權為主體,以法律為次要」的醫療環境,讓毒癮母親安心就醫、不談毒品與違法,才能達成。
陳娟瑜表示,台灣自2006年推動毒品減害計畫,並對海洛因藥癮者引進美沙冬替代治療,但目前成癮治療自成一個系統,毒癮者要產檢、或是孩子生病都得冒著許多擔憂另外求醫。如果能將成癮醫療系統擴大,為病人連結產科產檢、幫孩子連結兒科門診、甚至有公衛護理或醫療人員到宅進行家訪,勢必能讓毒癮母親更安心,有助提升產檢率、孩子就醫率等。
陳娟瑜也提到,女性的藥癮治療與男性有些不同,母親身分的病人需要更多支持。美國就曾經嘗試將嬰兒照顧納進藥癮治療計畫,在毒癮母親就醫時,同時提供孩子的日間照顧,並在治療後協助連結工作機會,實驗證明戒毒成功率高出許多,值得國內借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