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百強縣~隸屬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

  安溪縣,福建省泉州市轄縣,安溪縣,古稱清溪,位於福建省東南沿海,廈、漳、泉閩南金三角西北部,隸屬泉州市。 東接南安市,西連華安縣,南毗同安區,北鄰永春縣,西南與長泰區接壤,西北與漳平市交界。 全縣總面積3057.28平方千米,轄24個鄉鎮、488個村居,截至2021年,戶籍人口121.2萬人,常住人口100.4萬人,2013年,安溪縣名列“中國百強縣”。 2019年,安溪縣榮獲“國家農產品品質安全縣”稱號。 截至2021年,全縣完成GDP845.61億元[1]。

可能是草和道路的圖像

  安溪縣屬戴雲山脈向東南延伸部分。 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 西北部山巒起伏,山峰林立,山勢峻峭,坡度大,河谷狹窄,東南部地勢相對較平緩,以丘陵山地為主,河谷盆地串珠狀分佈在西溪、藍溪沿岸。 主要河流貫串盆地,並切穿盆地之間的山嶺。 安溪縣屬南、中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2]。 林木樹種、野生果類、野生動物等自然資源豐富[3]。

  截至2021年,全縣共有各類學校459所,其中幼稚園191所,小學212所,初級中學33所,完全中學14所,九年一貫制學校5所,中等職業學校3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 截止2021年末,共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611個,其中醫院11個,衛生院及服務中心(站)25個[4]。

  安溪鐵觀音天下聞名,安溪縣的烏龍茶製作技藝(鐵觀音製作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安溪茶葉通過「海上絲綢之路」走向世界,暢銷海外。 安溪的民俗文化極為豐富,除安溪高甲戲外,還有木偶戲、南音、茶歌對唱、鼓吹音樂、民間舞蹈、水車閣、舞獅舞龍、彩燈、裝閣、說書、燈猜等[5]。

  安溪,周屬七閩地; 春秋戰國屬越地。 秦屬閩中郡地; 隋開皇九年(589),安溪屬南安縣; 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屬泉州; 民國16年,安溪縣直隸福建省; 1949年8月31日,安溪縣城解放; 9月,正式成立安溪縣人民政府; 1986年1月,泉州市升格為地級市,安溪縣隸屬泉州市[6]。

  安溪縣城/安溪,周屬七閩地。 春秋戰國屬越地。 秦屬閩中郡地。

  西漢高祖五年(前202),無諸因助漢滅秦、楚之功被封閩越王,屬閩越國地。 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因閩越國不斷舉兵侵百越,漢興師問罪,廢除閩越王封號,並先後封兩王(越繇王與東越王)以共領故閩越國地。 元封元年(前110),東越王叛漢被殺,漢改封越繇王為東成侯,並命軍吏徙閩越民於江、淮間。 始元二年(前85年),遁逃山谷未遷的閩越民自立冶縣,安溪屬冶縣。

  三國吳景帝永安三年(260),以南部都尉地為建安郡,增設東安縣,安溪屬東安縣。

  晉太康三年(282),析建安郡置晉安郡,改東安縣為晉安縣。 安溪屬晉安縣。

  南朝宋泰始四年(468),改晉安郡為晉平郡。 齊仍為晉安郡。 梁天監中析晉安郡置南安郡。 安溪屬南安郡晉安縣。

  隋開皇九年(589),改南安郡為南安縣,安溪屬南安縣。 唐武德元年(618),南安縣屬建州。 五年析建州南安故郡地置豐州。 貞觀九年(635),豐州併入泉州(即今福州)。 安溪仍屬南安縣。 嗣聖元年(684),析泉州之南安、莆田、龍溪置武榮州,屬武榮州南安縣。 景雲二年(711),改武榮州為泉州(即今泉州),天寶元年(742),改泉州為清源郡。 乾元元年(758),復為泉州。 安溪一直屬南安縣。

  唐鹹通五年(864),劃南安縣西界兩鄉始置小溪場,屬南安縣。 后周顯德二年(955),小溪場監詹敦仁向清源軍節度使留從效申請建縣獲准,以境內溪水清澈之意,命名清溪縣,屬清源軍。

  宋乾德二年(964),清源軍改為平海軍。 清溪縣屬平海軍。 太平興國三年(978),乃復為州。 清溪縣屬泉州。 宋宣和三年(1121),厭其名與浙江睦州青溪(今浙江淳安方臘起義地)同音,取溪水安流才能太平之意,改清溪為安溪,屬泉州。

  元至元十五年(1278),升泉州為泉州路總管府。 安溪縣屬泉州路總管府。 大德元年(1297),置福建平海行中書省,以泉州為治所。 屬泉州。 二年改泉州路為泉寧府,不久泉寧府復改泉州路。 安溪縣屬泉州路。 至正十八年(1358),復立泉州分省,后復為路,安溪縣屬泉州路。

  明洪武二年(1369),泉州路改為福建行省泉州府。 九年,福建行省改為福建等處承宣佈政使司,安溪縣屬福建等處承宣佈政使司泉州府。 清沿明制,安溪縣仍屬泉州府。

  清宣統三年(1911),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 翌年(1912),成立中華民國,改為民國紀年,並廢府、州、廳,福建實行省、道、縣三級地方政制。 全省分為東路、西路、南路、北路四道; 3年6月,依原轄區域置閩海、廈門、汀漳、建安四道; 安溪縣先後屬南路道、廈門道。

  民國16年廢道。 福建省實行省、縣二級地方政制。 安溪縣直隸福建省。 民國22年11月,十九路軍於福州發動“福建事變”,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 將福建劃為閩海、延建、興泉、龍汀四省和福州、廈門兩特別市,安溪縣屬興泉省。 23年1月,福建人民政府失敗,所設四省取消,安溪縣仍隸福建省。 是年7月,福建省政府遵照國民黨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南昌行營訓令,實行行政督察專員制度,將全省劃為10個行政督察區,安溪縣隸屬第五行政督察區。 24年10月,全省改為7個行政督察區和廈門市,安溪縣隸屬第四行政督察區。

  1949年7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兵團進軍福建。 8月17日福州解放,24日福建省人民政府成立。 8月31日安溪縣城解放,9月正式成立安溪縣人民政府。 是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公佈全省劃為8個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安溪縣隸屬第五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之後,行署名稱略有更改,先後隸屬泉州行署、晉江區專員公署、晉江專署、晉江地區行政公署。

  1986年1月,泉州市升格為地級市,安溪縣隸屬泉州市。 1990年,安溪縣域東西長74公里,南北寬63公里,總面積3057.28平方公里,是泉州市幅員最遼闊的縣份。

  2019年3月6日,中央宣傳部、財政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公佈《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第一批)》名單,安溪縣在其中。

  2020年6月28日,福建省人民政府《福建省人民政府關於安溪縣參內鄉長坑鄉行政區劃調整的批複》(閩政文〔2020〕116號)同意撤銷安溪縣參內鄉,設置參內鎮,行政區域不變,政府駐地不變; 同意撤銷長坑鄉,設置長卿鎮,以原長坑鄉的行政區域為長卿鎮的行政區域,政府駐地不變。

行政區概況

  截至2021年,安溪縣下轄15個鎮、9個鄉[12]。

區劃詳情

  15個鎮:鳳城鎮、參內鎮、湖頭鎮、蓬萊鎮、官橋鎮、劍鬥鎮、城廂鎮、魁鬥鎮、金谷鎮、龍門鎮、西坪鎮、虎邱鎮、感德鎮、長卿鎮、蘆田鎮。9個鄉:湖上鄉、尚卿鄉、大坪鄉、龍涓鄉、藍田鄉、祥華鄉、桃舟鄉、白瀨鄉、福田鄉[12]。

區域概況  

  長坑鎮/景色

  長坑茶鄉位於安溪縣西北部,距縣城58公里,地處要沖,是內安溪的交通咽喉和商貿集散地,也是安溪縣規劃建設的四大中心市場、七大衛星集鎮之一。 全鄉現有26個行政村,面積168平方千米,人口128000人,僑、港、臺胞60000多人。 境內峰峦競秀,雲霧繚繞,雨量充沛,泉甘土赤,十分適宜烏龍茶尢其是鐵觀音的栽培和製作。 長坑是安溪聞名遐迩的名茶鐵觀音的主產區之一。

  藍田鄉/景色

  藍田鄉為一鄉鎮名,隸屬於福建省安溪縣。 藍田鄉位於安溪縣中部偏西,東與尚卿鄉毗鄰,西與祥華鄉接壤,南與西坪鎮、蘆田鎮相連,北與長卿鎮交界,總面積99.77平方公里,距縣城64千米。 2011年末,轄區總人口2.93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433人,另有流動人口47人。 轄15個行政村。 鄉政府駐藍田村中古井。 名勝古跡有百丈磜瀑布,始建於明洪武元年的進德瑞雲橋等。 藍田鄉據譜誌記載,開發於宋代,最早有曾、朱、羅等姓氏居住。 當時森林茂密,水源充裕,先民們伐木墾荒,築壟為田,故有稱“林田”。

  魁鬥鎮/景色

  魁鬥鎮是閩南金三角區域內一個古老的鄉鎮,位於安溪縣城西北隅10公里處,東鄰參內鎮,西連蓬萊鎮。 長卿鎮金谷鎮,南接風城鎮與城廂鎮,北與南安市詩山鎮和蓬華鎮交界。 2007年面積57.04平方公里。 2008年,擁有耕地面積7.39宙,山地面積56500畝,果園4828畝,茶園1500畝,其中連片種植龍眼800畝。 2010年,人口21216人,轄區12個行政村和鎮辦的翁後林場、黎山果場。 其境內多低山丘陵,地勢平緩,海拔在200米以下,最高山峰蓮花山主峰775米。 晉江上游西溪繞鎮區而過。

  湖頭鎮/景色

  湖頭鎮是“福建歷史文化名鎮”,地處閩南金三角,位於安溪縣西北部,東經117°59'和北緯25°14',東與蓬萊鎮接壤,西與長卿鎮相連,是安溪縣北部中心城鎮,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文化底蘊深厚,素有“小泉州”之稱,2005年、2006年連續被評為“福建省100強鄉鎮”、被評為“2003-2005年度福建省”文明村鎮“、”省級達標單位” 。

自然環境

  地質/泉安公路/安溪縣境內各時期地層均有分佈,出露面積約1800平方公里,不同時期地層厚度變化幅度從0~2295米。 按地層層序、古生物群、接觸關係、岩相、沉積旋迴及火山噴溢次序等。

  地貌/安溪縣屬戴雲山脈向東南延伸部分。 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 西北部山巒起伏,山峰林立,山勢峻峭,坡度大,河谷狹窄,平均海拔在700米以上,最高山峰太華尖1600米。 千米以上高山2461座; 東南部地勢相對較平緩,千米高山475座,平均海拔在500米以下,城廂經兜村最低海拔32米。 以丘陵山地為主,河谷盆地串珠狀分佈在西溪、藍溪沿岸。 主要河流貫串盆地,並切穿盆地之間的山嶺。

  氣候/名茶鐵觀音探源地——西坪/安溪縣屬南、中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 由於地形地貌之差異,形成內外安溪明顯不同氣候特點。 東部外安溪屬南亞熱帶,年平均溫度19~21°C,年降雨量1600毫米,夏季長而炎熱,幾乎佔近半年時間,冬季短暫而無嚴寒,農作物一年可三熟; 西部內安溪山巒起伏,地形錯綜複雜,受西北方氣流影響較大,加上山脈走向各不相同,坡谷地形成複雜氣候狀況,夏秋局部多雷陣雨,故有“隔山不同風,同時不同雨”之說。 年平均溫度在16~18°C,年降雨量1800毫米,全年四季分明,夏季不酷熱,秋季冷得較早,春季來得稍遲,農作物常受“三寒”(春寒、梅寒、秋寒)危害,一般一年只有兩熟,生長比外安溪普遍遲一個節氣。

  水文/李光地故居,安溪縣境內地表水資源主要來自降雨量,多年平均,年來水量為29.90億立方米,平均每人佔有地表水3320立方米,降水分佈隨海拔的增高、山巒起伏、熱力對流和地形抬升影響,村內、珠洋、珊屏降水量大於1900mm,為安溪縣高值區,長坑次之,為1800~1900mm; 祥華、感德、劍鬥、尚卿、西坪、虎邱、官嶺為1700~1800mm; 龍涓、福前、仙榮、湖頭、蓬萊、城關、官橋、桃舟為1600~1700mm。

  安溪縣境內東部河流屬晉江水系,流域面積1909.6平方公里,佔全縣流域總面積的63.38%。 幹流西溪(清溪),主支流有藍溪、龍潭溪、坑仔口溪、雙溪、金谷溪、龍門溪。 西部河流屬九龍江水系,流域面積1103.2平方公里,佔全縣流域面積的36.62%。 主支流有福美溪、白荇溪、祥華溪、龍涓溪、舉溪,河系發育受地層結構影響,呈格子狀分佈。

  土壤/安溪縣耕地面積41.1萬畝,其中水田面積38.4萬畝,旱地面積2.7萬畝。 縣境內的水稻土,是在人為開墾,經旱耕、水耕熟化過程作用,所形成的區域性土壤,它的分佈受地形、母質、水文、農業生產條件及人為綜合影響而呈區域性分佈。 分為河谷平原區和山坡、山壟地片。

  植被/安溪縣域內西北部中低山區,屬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植被帶(照葉林),東南部丘陵低山區屬亞熱帶雨林植被帶。 大致界線是從劍鬥的潮碧大牛山,連後井、月星,經長坑的扶地、山格鳳過山、珊屏銅發山、東坑太湖山,過祥華石獅碧岩山、白玉佛耳山一線為界,界西北海拔1300~1500米,山峰林立,為照葉林帶; 界東南在海拔400~450米以下為亞熱帶雨林帶,在400米以上的山地則仍有區域性的照葉林植被。 由於長期人為活動的影響,這兩個植被群落特徵已不明顯,所存面積不大,多數由杉木林、馬尾松林、建柏林等人工林代替。 據調查,縣域內有4種類型植被。

自然資源

  植物/開先縣令詹敦仁紀念館,林木樹種,有馬尾松、建柏、油杉、木荷、樟樹、苦楝、赤皮、櫛樹、紅櫘、米檀、甜檀、石櫟、兩廣石櫟、青崗櫛樹、紅櫟、米櫟、甜檀、石櫟、石櫟、兩廣石櫟、青崗櫛樹、紅櫟、米櫟、米檀、甜檀、石櫟、兩廣石櫟、青崗櫛樹、紅櫛、米檀、甜檀、石櫟、兩廣石櫟、青崗櫛樹、南嶺櫟、櫟葉枇杷、紅楠、大葉楠、檫樹、酸棗、山杜英、紅豆樹、少葉黃杞、蕈樹、山礬、相思樹等。 主要供作用材。 樟樹供作造船和煉製樟腦油之用。野生果類,有毛花獼猴桃(俗稱毛桃)、京梨(俗稱扁擔錐)、茅莓、桃金娘。牧草種類,有野古草、芒白茅、五節芒、美麗胡枝子、截葉鐵掃帚、雞眼草、野葛、刺子莞、碎米莎草、馬蘭、勝紅薊等多種以及雜草。藥用植物,有山蒼籽、三尖杉、黃柏、狗脊、黃枝子、巴戟等。

  動物/野生動物,分佈於內安溪山區。 獸類,虎、豹、狼少見,主要是山獐、豪豬、豹貓(石虎)、野兔、山羊、水獺、穿山甲等。爬行類,有蟒蛇(錦蛇)、眼鏡蛇、金環蛇、銀環蛇、竹葉青、壁虎等。 兩棲類,有棘胸蛙、虎致蛙、澤蛙、水龜、平胸龜。鳥類,種類繁多,遍佈全縣,主要有鸠、家燕、老鷹、布穀鳥、白閒、普通秧雞、藍胸秧雞、鸚鵡、貓頭鷹、斑啄木鳥、黃鸝等。微生物/食用菌資源,主要有紅菰、香菰等[3]。

  人口/2021年,年末全縣戶籍人口120.72萬人。 其中,城鎮人口36.27萬人,鄉村人口84.45萬人。 其中,男性64.40萬人,女性56.32萬人[8]。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安溪縣常住人口為1003599人[11]。

  經濟/綜述/

  2021年,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2]845.61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0.5%。 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56.99億元,增長4.3%; 第二產業增加值435.02億元,增長11.9%; 第三產業增加值353.60億元,增長9.9%。 第一、二、三產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3.15%、56.49%、40.36%。 三次產業結構所佔比例為6.74:51.44:41.82。

  2021年,全年全縣城鎮新增就業人員3711人,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875人; 組織開展線上線下招聘會43場,累計提供崗位1.6萬個,實現招工引才6000多人。 組織電子商務、保育員等各類技能培訓,共吸引7700人(次)參加。 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1.94%。

  2021年,全縣一般公共預算總收入50.14億元,比上年增長14.4%。 按徵收部門分,其中,稅務部門徵收42.11億元,增長17.7%; 財政部門徵收8.03億元,下降0.3%。 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32.94億元,增長15.0%。 一般公共預算支出65.76億元,增長14.7%。 其中,一般公共服務支出6.74億元,增長31.5%; 教育支出24.06億元,增長31.2%; 衛生健康支出5.19億元,增長19.0%; 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7.26億元,增長11.0%。 另外,基金收入32.48億元,比上年增長51.1%[8]。

  第一產業/安溪縣——長坑鄉. 村民在採茶:

  2021年,全年全縣農林牧漁業總產值93.80億元,比上年增長5.5%。 其中,農業產值74.88億元,增長3.8%; 林業產值0.51億元,增長17.0%; 牧業產值15.19億元,增長12.2%; 漁業產值0.33億元,增長2.2%; 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2.89億元,增長5.0%。 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58.59億元。

  2021年,全年完成糧食種植面積273196畝,比上年增加4033畝,其中稻穀種植面積143438畝,比上年增加1498畝; 蔬菜種植面積231687畝,比上年增加4014畝。 糧食總產量92281噸,比上年增加4181噸,其中稻穀54760噸,比上年增加2144噸; 蔬菜265953噸,比上年增加7309噸; 茶葉78715噸,比上年增加3102噸; 水產品1603噸,比上年增加8噸。

  2021年,全年肉蛋奶總產量45519.62噸,增長9.15%。 其中,肉類總產量29583.9噸,增長15.13%; 禽蛋15647.72噸,下降0.24%。 年末生豬存欄數15.92萬頭,下降3.69%[8]。

  第二產業/安溪——長坑鄉. 茶山景觀:

  2021年,全年全部工業增加值360.50億元,比上年增長13.2%; 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4.6%。 全年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產值1204.28億元,比上年增長21.9%。 在規模以上工業中,分經濟類型看,國有企業產值增長44.4%,股份合作企業增長19.1%,股份制企業增長23.9%,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增長12.6%; 分輕重工業看,輕工業增長21.3%,重工業增長22.8%。

  2021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426.9%,比上年上升41.4個百分點。 其中,總資產貢獻率25.9%,上升1.6個百分點;資本保值增值率103.1%,下降8.2個百分點資產負債率22.8%,上升1.6個百分點;流動資產周轉率5.93次,上升0.76次;全員勞動生產率37.79萬元/人,提高5.51萬元/人; 產品銷售率97.2%,上升1.1個百分點。

  2021年,全年全縣工業用電量25.68億千瓦時,同比增長2.9%。

  2021年,全年全縣建築業增加值74.69億元,比上年增長5.4%。 具有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業企業共有103家,完成建築業總產值314.18億元。 全年全縣建築房屋施工面積990.97萬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積633.72萬平方米[8]。

  第三產業/固定資產投資

  2021年,全年全縣固定資產投資(不含市反饋鐵路數據)比上年增長3.6%。 其中,專案投資增長18.9%; 房地產開發投資下降19.2%。 固定資產投資按三次產業劃分,第一產業投資增長81.3%; 第二產業投資增長36.7%; 第三產業投資下降6.3%。 工業投資增長36.7%,先進位造業投資增長34.68%。

  2021年,房地產開發投資100.98億元,按工程用途分,商品住宅投資70.67億元,下降24.21%; 辦公樓投資14.40億元,增長19.31%; 商業營業用房投資6.92億元,下降25.85%。 全年商品房銷售面積165.17萬平方米,增長1.5%,其中,住宅銷售面積115.39萬平米,下降5.18%; 商品房銷售額130.26億元,下降6.66%。

  2021年,全縣建成區面積30.5平方公里,建成區綠地面積12.36平方公里。 全年城區供水總量2770萬噸。

  國內貿易/2021年,全年全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42.18億元,比上年增長13%。

  2021年,在限額以上批發零售業企業商品零售額中,在統計的21類商品中,15類商品實現正增長。 其中,糧油、食品類比上年增長53.7%、飲料類增長38.6%、服裝鞋服針紡織品類增長20.3%、日用品類增長48.4%、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增長64.4%、建築及裝潢材料類增長37.2%、傢俱類增長51.7%、化妝品類下降21.8%、汽車類下降13%。 全年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企業通過網路實現商品零售額24.03億元,比上年增長58.1%。

  對外經濟/2018年,全年進出口總額39.86億元,比上年增長18.0%。

  其中,出口36.35億元,增長20.9%; 進口3.51億元,下降5.4%。 進出口差額(出口減進口)32.84億元,比上年增加6.48億元。 新批外資專案8個,增資專案2個; 實際利用外資(驗資口徑)0.95億元,比上年下降62.5%[14]。

  2019年全年進出口總額42.30億元,比上年增長6.3%。 其中,出口38.59億元,增長6.3%; 進口3.71億元,增長5.6%。 進出口差額(出口減進口)34.88億元,比上年增加2.04億元。 新批外資專案5個,增資專案1個; 實際利用外資(驗資口徑)1.21億元,比上年增長27.2%。

  旅遊業/2021年,全年共接待國內外旅客607.84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2.9%; 實現旅遊總收入61.5億元,下降0.1%。

  財政和金融/2021年,年末全縣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餘額608.86億元,比年初增加43.84億元,比上年末增長7.8%,其中人民幣各項存款餘額605.98億元,增長7.7%。 人民幣存款中,住戶存款餘額396.16億元,比上年末增長5.8%。 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貸款餘額631.51億元,比年初增加71.17億元,增長12.7%,其中人民幣各項貸款餘額631.37億元,增長12.7%。 人民幣貸款餘額中,住戶貸款餘額396.51億元,比上年末增長4.2%。 全縣銀行類金融機構14家,營業網點共115個,實現24個鄉鎮全覆蓋,小額貸款公司、擔保、典當等類金融機構10家,保險機構16家,證券營業部2家[8]。

  文化/風靡臺灣、南洋的清水祖師信仰,即發源於此。 其餘安溪鄉土神靈,亦頗受重視。安溪縣的烏龍茶製作技藝(鐵觀音製作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湖頭米粉亦有名。

  茶文化鐵觀音/安溪——長坑鄉鐵觀音:

  安溪產茶始於1725。 安溪鐵觀音天下聞名,安溪縣的烏龍茶製作技藝(鐵觀音製作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安溪是中國古老的茶區,鐵觀音境內生長著不少古老野生茶樹,茶葉在藍田,劍鬥等地發現的野生茶樹樹高7米,樹冠達3.2米,據專家考證,已有1000多年的樹齡。 安溪茶葉通過「海上絲綢之路」走向世界,暢銷海外。

  臺灣烏龍茶由安溪傳入,隨著烏龍茶傳入臺灣,安溪的茶俗也傳入臺灣。 以茶王賽、茶文化交流會等民間習俗加強與臺灣同胞的交流往來,如今已成為安台加深聯繫和鄉情的重要方式。

  安溪/臺灣媽祖文化基地:

  安溪臺灣媽祖文化基地專案總投資超過2億元,規劃建設媽祖文化紀念館、植物園、櫻花林等主輔工程。 安溪與臺灣語言文化習俗相同,臺灣茶葉與安溪鐵觀音同根同源、一脈相承,兩岸有著深厚的茶緣,由茶緣演繹出來的茶文化,推動兩岸鄉親的交流與合作。 此外,安溪臺灣媽祖文化基地的建設是對媽祖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對促進兩岸文化交流有著重要的意義。

  民俗文化/    安溪的民俗文化極為豐富,除安溪高甲戲外,還有木偶戲、南音、茶歌對唱、鼓吹音樂、民間舞蹈、水車閣、舞獅舞龍、彩燈、裝閣、說書、燈猜等。 這些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千百年來一直在民間盛行。 在臺灣地區,有供奉保生大帝的寺廟達400多座,供奉清水祖師寺廟達200多座,不少的宗祠、民居、地名與安溪本土一樣,成為溝通鄉情、聯絡鄉誼的橋樑和紐帶,成為數百萬臺胞心靈的棲息地和故土文化的象徵。 

  十里詩廊/安溪縣城,諸峰玉峙,一水環回,有「龍鳳名區」的美譽。 流經縣城的晉江支流湖頭溪與龍潭溪,在縣城的西部兩水合一,呈“S”形自西而東奔流,人們形象地取名“大龍湖”。 大龍湖形成後,安溪在規劃建設兩岸防洪堤時,別出心裁地在兩岸花崗岩護欄上,精選、鐫刻了先秦以來7000多首古詩詞,形成中國獨一無二的“十里詩廊”景觀。

  特產/長坑鄉-烏龍茶;長坑鄉-烏龍茶;長坑鄉-烏龍茶。

  安溪自然環境得天獨厚,茶樹資源十分豐富,已收集的茶樹品種達50餘種,被譽為“茶樹良種寶庫”。 安溪最具代表性的六大名茶如下:

  鐵觀音:原產於安溪西坪鎮,系烏龍茶中之極品。 其條索緊結沉重,茶湯金黃明亮,香氣馥鬱悠長,滋味醇厚甘鮮,被評為全國名茶和世界名茶。黃金桂(黃旦):原產於安溪虎邱美莊村,是烏龍茶中風格有別於鐵觀音的又一極品,具有“一早二香”的獨特品質,1985年被評為全國名茶。本山:原產於安溪西坪鎮,與鐵觀音近親,但生長勢與適應性均比鐵觀音強,成茶品質好的與鐵觀音相近似。毛蟹:原產於安溪大坪鄉,適應性廣,抗逆性強,易於栽培,產量較高,外形條索緊結,嫩葉尾部多白毫,內質香氣清高,深受消費者青睞。梅占:原產於安溪蘆田鎮,適應性廣,產量較高,在不同產地能適制各種茶類。 制紅、綠茶香高味醇; 制烏龍茶香味獨特,品質優良。大葉烏龍:原產於安溪長坑珊屏,適應性廣,抗逆性強,根系發達,耐旱耐寒,抗病蟲害能力強,產量高,品質好,深受消費者喜愛。

  交通/2021年,全年全縣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10.01億元,比上年增長11.3%。 年末全縣公路通車總里程達5457.292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132.56公里;二級公路245.48公里;三級公路280.05公里;四級公路3099.67公里;等外公路1699.54公里。 公路密度達178.51公里/百平方公里。 年末全縣共有營運汽車總數2092輛,其中客運班車287輛,貨運汽車1529輛,計程車99輛。 全年貨物運輸周轉量14.92億噸公里,比上年增長11.8%; 旅客運輸周轉量0.65億人公里,比上年增長20.4%。

  公路/“十二五”期間(2011-2015年)規劃有沈海複線、莆永、廈沙、泉三高速連接線四條高速從境內穿過,總里程148.5公里、設11個落地互通,其中福廣高速,經南安(金淘)至廈門高速公路已於2012年底通車,安溪已經融入泉州、廈門“一小時經濟圈”。

  鐵路/漳肖泉鐵路,即漳平-泉州-肖厝鐵路,在安溪縣境內設有安溪、湖頭、感德、福德等網站,均為貨運網站,不辦理客運。 群眾可通過高鐵泉州站往返安溪,泉州火車站至安溪有接駁班車。建設中的興泉鐵路在此設有蘭溪東站,預計2020年投入使用。

  社會/教育事業/開先縣令詹公祠圖

  2021年,全縣共有各類學校459所,其中幼稚園191所,小學212所,初級中學33所,完全中學14所,九年一貫制學校5所,中等職業學校3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 學前教育階段在園(班)41763人,入園(班)10760人,離園(班)17093人; 小學階段在校生106672人,招生16664人,畢業生18641人; 初中階段在校生58457人,招生18187人,畢業生16854人; 高中階段在校生19529人,招生8187人,畢業生4457人; 中專職業在校生7003人,招生2905人,畢業生2016人; 特殊教育學校在校生227人,招生36人,畢業生40人。 各類學校教職工17488人,其中專任教師14039人,每一教師負擔學生13.4人。

  科技事業/安溪縣,長坑鄉. 茶場景觀

  2021年,全年專利授權3590件,其中發明103件,實用新型998件,外觀設計2489件。 新認定國家高新技術9家,總數34家,同比新增36%; 全縣共有新認定的科技小巨人領軍企業15家; 新認定科技型中小企業66家,總數73家,同比新增942.9%,2021年技術合同交易額4186.97萬元。 2021年,全年新增註冊商標12950件,累計有效註冊商標59113件; 全縣累計擁有安溪縣鐵觀音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使用資格123家。

  2021年,全縣共有地震前兆台站1個,前兆巨集觀觀測點2個,測震台5個,地震預警終端420個,地震應急避難場所24個。

  文化事業/2021年,年末共有圖書館1個,圖書館藏書總量45.65萬冊;文化館1個,鄉鎮文化站24個,村級文化室488個;博物館1個;高甲劇團1個,演出場數92場,觀眾人數7.85萬人次;影劇院1個,公益活動文藝演出46場,觀眾人數2.96萬人次。 年末全縣有廣播電臺1座,電視台1座; 調頻轉播發射台1座,電視轉播發射台1座; 調頻發射機3部,電視發射機2部; 廣播節目1套,電視節目1套; 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為99.92%,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99.93%。 全縣有線數字電視使用者149300戶,有線廣播電視傳輸幹線總長7960公里。

  衛生事業/安溪縣

  2021年,年末共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611個,其中醫院11個,衛生院及服務中心(站)25個。 專業公共衛生機構(含婦幼所、院)3個,村級衛生室492個,個體門診部、診所、醫務室79個,血液透析中心1家。 年末共有衛生技術人員5227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1673人,註冊護士2238人。 年末共有衛生機構實有病床5411張。

  體育事業/2021年,年末共有體育中心1個,鄉鎮體育健身活動中心24個,標準化體育場地15個,農民健身工程735個,登山健身步道3條。 全年銷售體育彩票9336.05萬元。

  人民生活/2021年,全縣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738元,比上年增長8.5%。 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459元,比上年增長8.2%; 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909元,比上年增長9.2%。2021年,全縣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9556元,比上年增長12.1%。 其中,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24693元,比上年增長10.9%; 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6563元,比上年增長15.6%。

  社會保障/2021年,全縣年末參加養老保險人數730591人,比上年新增6522人; 其中,參加城鎮企業養老保險人數97907人,參加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人數16809人,參加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人數615875人。 年末全縣參加失業保險金人數55426人; 參加工傷保險人數65410人; 參加生育保險人數48523人; 參加職工基本醫療保險人數63519人; 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人數962647人。2021年,年末全縣收養性社會福利單位有18個,床位數1472張。 其中,本級政府創辦的養老機構14個,床位數820張。 全縣村(居)便民服務代辦點488處。 城市有361人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救助,比上年減少24人; 農村有14915人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救助,比上年增加612人。

  郵電事業/2021年,全年完成郵政業務收入11828萬元,比上年增長25.4%; 完成電信業務收入24372萬元,比上年增長5.3%。2021年,全年共接待國內外旅客607.84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2.9%; 實現旅遊總收入61.5億元,下降0.1%。

  資源環境/2021年,全縣土地面積2993.79平方公里。 全縣擁有省級自然保護區1個,自然保護區面積4164.5公頃。 年末耕地面積18.29萬畝。 全縣森林面積327.63萬畝,森林覆蓋率為65.77%; 森林蓄積量為935萬立方米。 全年發生森林火災1起。2021年,全年平均氣溫22.4°C,平均相對濕度73%,平均風速2.2米/秒,年日照時數2111.5小時,年降水量1373.9毫米。 轄區空氣品質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安溪縣城區空氣品質一、二級優良天數達標率為98.9%,PM2.5年平均濃度為21ug/m3; 城區飲用水源達標率為100%,晉江流域水質監測省控斷面水質達標率為100%。 全縣污水處理廠3座,城市污水處理率97%。 垃圾轉運站59個,城鎮垃圾無害化處理率100%。

  安全生產/2021年,全縣共發生各類事故81起,其中工礦企業(含消防火災)74起、道路交通7起; 死亡人數4人,全部為道路交通; 受傷人數4人,全部為道路交通; 經濟損失504.35萬元,其中工礦企業(含消防火災)439.01萬元、道路交通65.34萬元;沒有發生較大及以上生產安全事故。 億元生產總值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0.005人。

  旅遊景點/安溪縣是「國家級園林縣城」,素有「龍鳳名區」之美譽。 全縣擁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88處,其中以清水岩、文廟、城隍廟最為著名。

  *清水岩/位於安溪縣城西北的蓬萊山,始建於北宋,內奉中國百仙之一清水祖師,是國家AAAA級風景名勝旅遊區,又是享譽海內外的朝聖旅遊勝地。

  清水岩是中國惟一主殿建設呈“帝”字形結構的岩寺,存有文物古蹟中,宋代29處,元代1處,明代8處,清代5處,近代拓展23處,加上天造地設的自然景觀,構成了令人神往的“蓬萊仙境”。 2009年12月份,清水岩獲批為福建省著名商標。 2010年,「清水祖師信仰」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0年,清水岩成為中國書法家創作培訓基地。 自古就有一句俗諺,到安溪必到清水岩,到清水岩必有所得。

  安溪文廟/位於安溪縣城南,始建於宋鹹平四年(1001年)[15],屢毀屢修,格局為清康熙年間重建。

  安溪人李光地任清康熙年間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相當於宰相),他召集中國名師巧匠,參照山東曲阜孔廟、北京故宮、山西武廟等建築精華,進行重建。 因此,安溪文廟素有“八閩第一”“ 安溪文廟冠八閩”、“秀甲東南”之譽,中國排名第五位。安溪文廟是中國現存比較完整的文廟,為江南現存同類物中最完整的古建築藝術群,它工程巨集大,藝術精湛,雄偉壯觀,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和地方性特徵,其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相當高。 其建築法式曾傳播日本,是中日文化科技交流史的重要例證。安溪文廟主體建築貫穿在一條南北走向的中軸線上,呈左右對稱。 自外至內有泮宮、騰蛟起鳳石坊、泮池、照牆、棂星門、戟門、廡廊、大成殿、崇聖殿、教谕衙等,南北長164米,東西寬36.5米,加上東邊的明倫堂,建築面積達5986平方米。 整個建築佈局合理,層次分明,規模巨集大,藝術精湛。 1985年10月,被列為第二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6年6月,安溪文廟被確定為第六批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鳳山森林公園/位於安溪城關,以鳳山公園為中心,向周邊輻射,經營總面積180公頃(2700畝)。

  站在山頂可以看到整個安溪,該公園以自然、人文景觀為根本,強化茶文化、宗教文化主題,集茶文化旅遊、尋根旅遊、朝聖旅遊、健身旅遊、觀光旅遊、生態旅遊6大功能為一體,公園規劃由「一園兩區」構成,即茶葉大觀園、宗教朝聖區、健身遊覽區,共有景點71處,其中現有45處,規劃建設26處。

  *閬苑岩/是安溪有名古刹,為“安溪八景”之一。

  始建於唐末,歷史上以產白茶聞名,岩宇大門上有一副茶聯:“白茶特產推無價,石筍孤峰別有天。 “記載當時盛產白茶的歷史。

  榮譽/安溪縣榮獲「中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中國最具投資潛力中小城市百強縣」、「中國科技進步先進縣」、「中國最具特色魅力旅遊名縣」、「福建十大產茶大縣」、「2010年度中國中小城市科學發展百強」與「中國重點產茶縣」第一位、「中國世博十大名茶」第一位、中國中小城市科學發展百強縣、中國商標發展百強縣、 福建省經濟實力十強縣、福建省經濟發展十佳縣、中國最具投資潛力特色示范縣[16]、中國生態旅遊大縣、中國青年喜愛的海西旅遊目的地、中國茶都'閩南茶都、中國家居工藝城、中國著名僑鄉、福建省科普先進縣、中國茶葉第一鎮、中國藤鐵工藝品之鄉、中國烏龍茶(名茶)之鄉、中國無公害農產品(茶葉)生產基地縣、中國園藝產品(茶葉)出口示範區、南亞熱帶作物(烏龍茶)名優基地、世界名茶鐵觀音之鄉、中國世博十大名茶首位、 中國百個重點產茶縣首位、國家生態縣、中國新聞傳播十強縣國家園林縣城、中國民間藝術(茶文化)之鄉、中國魅力新農村十佳縣市(特色經濟魅力縣)、福建省優秀旅遊縣、全國科技創新百強縣市、全國新型城鎮化品質百強縣市等榮譽。

  2019年度全國綠色發展百強縣市; 2019年度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市,排名第60位[20]; 2019年度全國新型城鎮化品質百強縣市,排名第56位; 第二批國家農產品品質安全縣; 2019年全國製造業百強縣(市); 2019年全國營商環境百強縣(市); 全國農民合作社品質提升整縣推進試點單位[21]。 12月31日,入選全國農村創新創業典型縣。

  2020年1月,入選2020中國縣域電子商務百強榜排名32[23]。 3月19日,入選第一批全國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示范縣”創建推評名單。 2020中國最具綠意百佳縣市。 5月,入選2019年全國縣域網路零售TOP100,排名第23; 入選2020中國百佳富氧縣市[24]。 10月9日,被生態環境部授予第四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縣稱號[25]。 11月,入選 “2020年中國工業百強縣(市)”,排名第83位[26]。 11月,入選“2020全國縣域數位農業農村發展先進縣名單”。 12月1日,入選「全國縣域經濟綜合競爭力100強」。。 2018年-2020年度,入選福建省級文明縣城城市。

  2021年,入選國家農產品品質安全縣名單。 2月,入選“2021中國縣域電商競爭力百強榜”榜單[29]。 4月,「福建省2018—2020年度省級文明城市」公佈,安溪縣在列[30]。 5月14日,被教育部認定為全國中小學勞動教育實驗區。 9月,入選“2021年度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市”、“2021年度全國綠色發展百強縣市”、“2021年度全國投資潛力百強縣市”、“2021年度全國科技創新百強縣市”[31]。 11月19日,入選擬創建農業現代化示範區(第一批)公示名單。 11月25日,入選2021年擬授予“中國天然氧吧”稱號地區公示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