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之日,群芳初綻,韭菜作為春之使者,翠綠欲滴,點亮了這片大地。 其香清新,沁人心脾,令人陶醉其中。 韭菜雖非四君子之列,卻也別有一番風味。 它不同於牡丹之豔麗,亦不同於蘭花之清雅,卻帶著一股樸實無華的氣息,增添人間的煙火與溫暖。 生於世間,卻不染世俗之塵,恰似田野中的隱士。
古人曾言:「綠畦香雨韭,春意滿人間」,此言非虛,韭菜之韻味,足令文人墨客為之傾倒。 在閩南,許多重要禮節儀式如婚娶、壽宴、節日等,都會用到韭菜,寓意婚姻長長久久、幸福安康長壽。
植物識別
韭菜,別名:懶人菜、草鐘乳、起陽草、長生韭、壯陽草等,葯食兩用植物,為百合科蔥屬韭Allium tuberosum Rottler ex Sprengle. 韭菜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因為只要種一次,就可以割了又長,長了又割,故名。 它具根狀莖,地上莖短縮簇生,狹圓柱形,外皮黃褐色,破裂成網狀纖維質。 葉基生,條形,扁平實心,葉緣平滑。 花葶圓柱形,下部被葉鞘,頂生白色的傘形花序,呈球形,猶如“白色的小絨毛球”,內有小花20-30朵;小花為兩性花,花被片6片,雄蕊6枚;蒴果,內生2個種子。 其生長習性正如唐朝杜甫“夜雨剪春韭,新吹間黃粱”和元末明初的高啟《韭》:“芽抽冒餘濕,掩冉煙中縷。 幾夜故人來,尋畦剪春雨“的優文雅句。
藥食兩用
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韭菜久食能溫中開胃,補腎助陽”。古籍《齊民要術》亦提及:“韭菜嫩時,可采其葉,拌以米麵,製成韭餅,食之香美。至深秋時節,其根更為肥美,可入藥亦可燉湯。”
據說,劉秀稱帝后,一日他忽然想起“救菜”,便命人前去採割,並命禦廚煎炸烹炒,覺得味道可口,命百姓專門種植“救菜”,送皇宮食用。後來經御醫反復研究,發現“韭菜”有溫中行氣,散瘀解毒,補腎助陽等功效。劉秀得知“救菜”這些功效後,更加愛吃韭菜,後因“救菜”的“救”作為菜名不合適,便更名為“韭菜”。在民間,韭菜也因其獨特的味道和營養價值而廣受歡迎,人們常用其製作各種美食,如韭菜盒子、韭菜炒雞蛋、韭菜炒豆腐乾等。
韭菜具有溫中開胃,補腎助陽,行氣活血的功效,主治腰膝酸軟,胃寒腹痛,陽痿遺精,跌打損傷等。溫中開胃多用嫩韭葉,而補腎助陽則多用韭根。由此可見,中國栽培韭菜不僅是為了食用,更看重其藥用價值。
食療藥膳方
1.韭菜茶:取適量韭菜幹葉或鮮葉,放入杯中,用沸水沖泡,燜幾分鐘後即可飲用。此茶具有溫中開胃、助消化之功效。
2.韭菜煎蛋:將韭菜切碎,與雞蛋一起攪拌均勻,加鹽調味,煎熟即可。此菜既美味又滋補,具有補腎溫陽、行氣活血的作用。
3.韭菜燉豆腐:將韭菜切段,與豆腐一起放入燉鍋中,加入清水,燉煮至熟爛,加鹽調味即可。也可以先將豆腐煎黃,再炒韭菜,此膳食能溫中補腎,對腰膝酸軟、胃寒腹痛有良好療效。
4.韭菜粥:取韭菜洗淨切細,或韭菜耔研細末,先煮粳米粥,待粥快成時,加入韭菜或韭菜籽細末、調味即成。能補腎助陽,固精止遺,健脾溫胃。
食療對症方
1. 用於調理腸胃功能:取韭菜適量,加入生薑、紅棗一起煮湯,每日飲用,有助於改善消化不良、胃寒等症狀。
2. 用於提高免疫力:韭菜富含維生素和礦物質,可將韭菜榨汁飲用,或者與蜂蜜一起調製成韭菜蜜飲,有助於增強機體免疫力,益肝健胃。
3. 用於緩解疲勞:取韭菜、枸杞各適量,一同燉煮成湯,每日飲用,可緩解疲勞,提神醒腦。
使用注意事項
1. 韭菜多食則神昏目暗,酒後尤忌;有陽亢及熱性病症人不宜食用。
2. 陰虛內熱及瘡瘍、目疾患者均忌食。
3. 隔夜的煮熟韭菜不宜再吃。
作者簡介:
林藝華,漳州衛生職業學院副教授,福建省閩南文化研究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