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節到了,但秀柱的母親已經離世多年,就花葬在台北的陽明山上,逢年過節特別思念家人,因此,前幾日我便到陽明山探望父母親及兄長,今天難忍思母之情,一早再去了一趟陽明山!一束花、一張卡,只能略表心意,母親的劬勞之恩點滴在心,是我一輩子都不能忘懷的記憶,也是在面臨人生許多難關之時,助我一往無前的動力。
雖然有時心中總是扼腕母親早逝,來不及多享幾年清福,但是,比起那些「少小離家老大回」、來不及見母親最後一面的榮民老兵,還能夠略盡反哺孝親之責的我,或許已是萬幸!京劇《四郎探母》是很多老榮民的最愛。劇中,楊四郎因戰亂被俘離家十五載;而國共內戰後,卻有與故鄉斷絕音訊超過四十年的老兵。
這些「四郎們」來自五湖四海,有著不同的鄉音、不同的臉孔,但是心中都藏著一段離鄉背井、骨肉分離的故事,也同樣為了那張記憶中日漸模糊的母親面容,在午夜夢迴時分焦灼難抑、輾轉難眠。
龍應台的一篇文章〈如果你為四郎哭泣〉當中,寫到她陪85歲高齡的父親看《四郎探母》的故事:「我突然覺得身邊的父親有點異樣,側頭看他,發現他已老淚縱橫,泣不成聲……謝幕以後,人們紛紛站起來,我才發現,啊,四周多的是中年兒女陪伴而來的老人家,有的拄著柺杖,有的坐著輪椅。他們不說話,因為眼裡還有淚光。」
太多太多的老兵,都將舞台上楊四郎的遭遇投射到自己的生命裡,唱段裡的那一句「老娘親請上受兒拜,千拜萬拜也是折不過兒的罪來」,更道盡了老兵們四十年來共同的辛酸與煎熬。1987年6月,老兵們聚集到國父紀念館前高舉「想家」、「媽媽我好想你」的布條,齊聲唱著《母親你在何方》,表達返鄉探親的心願。於是,在政府的擘劃與民間的努力推動之下,終於克服了種種障礙,在1987年10月公布了《台灣地區民眾赴大陸探親辦法》,大陸當局也隨後公布了《關於台灣同胞來大陸探親旅遊接待辦法的通知》,兩岸開放探親,終於在1987年11月開始正式開放登記。
然而回到故鄉之後的故事卻更是令人心酸,闔家團圓、喜敘天倫的美夢並不一定得償,比較幸運的「四郎」,順利見到了高堂老母;但有些老兵回到家鄉,卻再也找不到親人;甚至只見青塚埋孤魂,父母早已不在人世。
「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余光中的詩寫盡了「鄉愁」萬態,卻沒道破那些數不盡的遺憾與思念,僅180公里寬的台灣海峽,竟將兩岸的親情隔絕了四十年之久,卻沒能斬斷歲月荏苒所遺留下的那些憾恨。天下父母心,無非希望孩子能夠一生平安健康,然而戰火帶走的不僅僅是無辜的生靈,也剝奪了青年們似錦的前程,以及尋常人家含飴弄孫、共享天倫的權利。
在家家歡度母親節的五月,除了思念母親的慈愛及養育之恩,也特別希望天底下的母親,再也不用因為戰亂而失去自己的孩子,更希望兩岸之間再無流落異域、骨肉離散的「楊四郎」。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謹以此句提醒天下每一位父母健在的朋友,行孝須及時,莫待至親去而不得見時,後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