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新北市有45家養牛場、飼養1,947頭,今年4月中旬本市林口區發生本島首次牛結節疹確診案例,經新北市動保處防疫人員進行病牛處理,1天內完成全市養牛戶疫苗施打,3天內尋獲所有疫用及野放牛隻完成疫苗注射,及時防堵疫情擴散,歷經1個多月的努力終獲得控制,全市養牛戶也無再出現案例。而來自機場、港口的一種廄刺蠅的吸血蒼蠅,疑似是傳播牛結節疹的頭號嫌疑犯。近期動保處邀請中興大學昆蟲系杜武俊教授講習「重要動物蟲媒傳染病預防及控制」,讓畜禽養殖農戶及獸醫師了解動物蟲媒疾病,以維護人及動物健康、確保畜產食品安全。
有些蒼蠅跟蚊子一樣會吸血,杜武俊教授長期進行牧場監測,透過簡單的掃網動作,就捕捉到密密麻麻的蚊蟲,其中一種叫做廄刺蠅的吸血蠅類,是傳播牛結節疹的頭號嫌疑犯。林口區牛結節疹案例牧場經杜武俊教授防疫團隊分類昆蟲58管、病毒株定序分型,蟲媒帶毒檢驗結果顯示廄刺蠅不論雌、雄皆帶有牛結節疹野外毒。杜武俊教授建議,把昆蟲當成採血器的監測方式,如果應用在鄰近機場、港口或酪農專業區中的牧場,就能發揮哨兵牧場的功能。
廄刺蠅為牛、豬畜牧場常見蠅類,廄刺蠅的體型比普通家蠅小,普通家蠅多以舔吸方式進食,而廄刺蠅則具有吸血用的口針,廄刺蠅以口針刺入動物體內吸血時易引起動疼痛不舒服,動物會揮動尾巴、踱步、皮膚抽動、晃動頭部等試圖趕走廄刺蠅的行為。牧場除定期清除溝渠積水、動物糞便及修剪雜草外,夜間燈光誘捕可以發揮最大的成蟲防治功效。
淡水乳牛戶王金明先生表示,在蚊蟲好發季節,牛隻容易睡不安穩、頻頻揮動尾巴。經使用動保處提供的捕蚊燈燈光防治1星期後,所有牛隻均安穩睡眠,母牛泌乳量增加、小牛發育良好。
動保處表示,蟲媒傳染病指透過昆蟲傳播的疾病,除了牛結節疹,台灣還有幾種長年流行的動物傳染病,也是由昆蟲所引起,例如由嗜牛庫蠓傳播的牛流行熱、荒川庫蠓傳播的雞白冠病等。雖然疾病種類不盡相同,但「避免蚊蟲叮咬」是所有蟲媒傳染病共通、且有效的預防方式。不論是從防疫或經濟產出的角度,防治病媒昆蟲工作都要持續進行,農戶應依規定落實疫苗免疫計畫、環境病媒蚊管理及加強場內環境清潔消毒,有異常症狀情形,主動向動保處疫情通報,才能防範未然,避免疫病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