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1)日上午苗栗縣長徐耀昌特地接見表揚對苗栗縣藝文貢獻人士-《苗栗文獻第59期-賽夏文化專題》由主編潘秋榮老師暨團隊獲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肯定獲獎;苗栗縣無形文化資產-傳統表演藝術類-亂彈戲曲保存者王慶芳、彭繡靜 獲文化部認定為重要傳統表演藝術類-亂彈戲保存者,讓各界更加認識與珍惜臺灣文化。
【《苗栗文獻第59期-賽夏文化專題》 再次獲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肯定獲獎】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每年定期舉辦獎勵出版文獻書刊獎項,徵求兩年內出版之研究或推廣臺灣文史之書刊,主要分為「使用政府預算」與「非使用政府預算」兩大類,再依「學術性書刊」、「推廣性書刊」、「地方志書」等三類內容進行評比,今年各縣市參與踴躍,共有多達43個單位、132件出版品參與競爭。
《苗栗文獻第59期-賽夏文化專題》在競爭激烈的「使用政府預算-學術性書刊」項目中脫穎而出,本期主編為潘秋榮老師,以原住民學子書寫本族歷史文化角度出發,邀請作者、紀錄及翻譯皆為賽夏族人;從「南庄事件」主要領導者日阿拐後代立場「看」這場歷史事件外,並從賽夏族信仰活動發展歷程與傳統工藝賽夏族織布工藝結合以及邀請當地耆老講述賽夏族故事19則,包含傳統信仰、生命禮俗及傳說故事。
繼108年出版《苗栗文獻第56、57期-苗栗紙湖文化產業調查(上)(下)》、109年出版《苗栗文獻第58期-泰雅文化專題》獲獎外,今年《苗栗文獻第59期-賽夏文化專題》再次獲得肯定再次獲得國史館台灣文獻館之肯定,對於本局出版刊物及文獻收集工作上別具意義。
有興趣的民眾可透過國立台灣圖書館等公立圖書館系統借閱,亦可洽本局行政科購買,自即日起至110年12月31日止,購買此書即享7折優惠(原訂價為新台幣500元),歡迎各界踴躍購書,購書請洽本局行政科吳小姐037-352961轉242。
【本縣無形文化資產-傳統表演藝術類-亂彈戲曲保存者王慶芳、彭繡靜 獲文化部認定重要傳統表演藝術類-亂彈戲保存者】
台灣亂彈戲為清代花部亂彈之一脈。亂彈戲傳入台灣後,風靡全省,成為全島酬神廟會慶典或個人生命禮俗中重要的祭儀或娛樂,並與四平戲、梨園系統之「七腳戲」(七子戲),為清代以來鼎足於台灣之三大劇種。從俗諺「吃肉吃三層,看戲看亂彈」,亦可窺知其盛況。
居住後龍的王慶芳藝師,乃日治時期來台京劇演員江玉寶之子,生母黃菊妹為採茶班演員。三歲時過繼給與父母親同戲班的王進、潘清金夫婦,從此改姓「王」。七歲入竹南亂彈班「慶桂春陞」的囝仔班,從許吉(「金龍丑」)學「三花」,後隨養父王進遊走亂彈戲班。十四歲,改習「小生」,受「武生底」的養父王進調教,走「文武小生」路線。
王慶芳藝師一生從事戲曲表演,表演經歷豐富,戲曲生涯大抵駐班於亂彈戲班、客家戲班,亦唱歌仔戲、京劇。行當方面,初學「丑」,後轉「小生」,中年後亦演老生、花臉,曾為「老新興」、「新榮鳳」排過多齣劇目,長年的舞台經驗,使王慶芳成為全才型的亂彈戲演員。
王慶芳藝師目前遊走於「榮興」、「金滿圓」等採茶劇團,在客家採茶戲班長達數十年表演經歷,舞台演出經驗豐富,技藝精湛,擅演角色眾多,尤精花臉,多次獲得客家戲劇比賽淨角獎,亦致力於客家戲曲傳習與教學達數十載。除亂彈戲、採茶戲戲齣與唱腔之外,內台戲興盛時期,亦兼演歌仔戲與京劇劇目,近年較大型的演出紀錄,是隨「榮興」至台北國家戲劇院演出客家大戲《婆媳風雲》、《相親節》、《花燈姻緣》、《喜脈風雲》等戲;另又習客家齋法,為苗栗後龍「法顯壇」固定合作成員之一,於2018年登錄為苗栗縣傳統表演藝術-亂彈戲曲-保存者。
現居大湖的彭繡靜藝師,本姓「黃」,因家庭經濟問題,成為苗栗大湖謝家養女,15歲為草屯「樂天社」楊金水養女並隨養母彭玉妹改姓彭,彭繡靜女士的戲齡超過六十年,演出經驗豐富;26歲彭繡靜藝師正式加入「新美園」劇團,師承王金鳳先生學習正旦。
彭藝師本行為旦角,對於劇中人物演出的身段與唱唸表現均有其獨特的詮譯。在新美園時期演出,彭藝師飾演蕭翠英公主,其扮相柔美,身段輕巧且唱腔婉轉,以及眼神所表現出各種的情態、神韻,故為新美園之當家小旦。1995年彭藝師參加「臺灣省地方戲曲比賽」,並獲得「最佳旦角獎」。
彭藝師長期投入戲曲教學工作,目前於竹塹北管藝術團及各北管子弟軒社、大學院校和社區擔任前場指導教師,二十多年來為戲曲的傳承和人才之培育負出極大心力,於2015年榮獲「第22屆全球中華文化藝術薪傳獎傳統戲劇獎」殊榮。而彭藝師熟悉亂彈戲曲風格,雖已離開戲界,但仍從事戲曲的傳承與教學並指導後進,於2019年登錄為苗栗縣傳統表演藝術-亂彈戲曲-保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