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四月下旬飛抵東引的黑尾鷗族群,今年的育雛地點又回到小紫澳「朝山觀音」一帶岩壁築巢孵卵,數量約有二、三百隻。
過去二年,黑尾鷗選擇「張將軍廟」下方的大紫澳沿岸為築巢的地點,不過連續二年的繁殖都以失敗收場,親鳥提前在7月就全數棄巢飛離。隔了幾年後,今年黑尾鷗築巢孵卵的地點又移回到小紫澳一帶。
來馬祖繁殖的鷗科鳥類中只有黑尾鷗有築巢行為,牠們會在陡峭的岩壁上選擇岩縫或小平台,以乾草堆砌成淺盤狀的巢;黑尾鷗一巢生2~3枚蛋,親鳥會輪流孵蛋,以反芻方式撫育幼鳥。待小黑尾鷗茁壯具有飛行能力後,在8月下旬成群飛離東引。
根據觀察,過去三年,黑尾鷗的繁殖都是失敗收場,除了五月到八月這段時間是梅雨或颱風的盛行季節,巢窩或剛出生不久的雛鳥難以抵強風豪雨侵襲外,亦有可能受到漁船頻繁接近或其它猛禽干擾,造成無法順利成功孵育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