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丹麥哥本哈根大學Fabrice Demeter教授接續2018-2019亮島人一號、二號DNA取樣後,再度抵達馬祖;縣府文化處同時邀請到考古專家日本札幌醫科大學松村博文教授、澳洲國立大學洪曉純教授為亮島人進行3D人骨掃描。
三位考古專家在文化處邀請下抵達民俗文物館進行亮島人耳骨修復及人骨3D掃描。致力東南亞古人類研究的Fabrice Demeter教授於2018年代表歐洲丹麥哥本哈根大學專程前來與連江縣政府簽署合作備忘錄(MOU),他希望透過合作研究活動,促進兩地考古發展及古代人類遺傳研究。由於耳骨內部的DNA保存最完善,2018-2019年間Fabrice Demeter教授兩度來馬祖採集亮島人人骨粉末、也取下耳骨進行DNA檢測。12日Fabrice Demeter教授將之前取下的耳骨修復。
致力於史前人類遷移研究的松村博文教授當前的研究課題擴張到全球的視野,他挑選全球關鏈的樣本進行3D掃描。其實,松村教授之前也在台灣進行其它的研究。例如,目前台灣唯一的一具舊石器時代的人骨出土於台東的小馬洞,這具骨骸在三十多年前由台灣大學黃士強教授發現,2016年間松村教授修復及測量小馬頭骨後再與全世界其他古代和現代人群的資料庫對比,結果發現小馬人和菲律賓的小黑人最為接近,這項研究首度證實了台灣考古學存在很久的推測。
澳洲國立大學洪曉純教授提到,貝塚遺址保存條件與當時掩埋的環境、土壤條件相關,亮島人一號、二號保存狀況算是很好的,例如中國長江流域下游良渚遺址群做了許多大規模的考古發掘,但是人骨的存留卻相當的少。亮島人一號、二號經歷了如此長久的年代,而且整具幾乎是完整的,又能保存這麼好,在亞洲南方是相當少見的。
文化處處長吳曉雲表示,很感謝洪曉純教授引領另外兩位國外教授前來馬祖,松村博文教授擁有龐大的亞州史前人類的人骨型態測量資料,在研究史前人類型態差異的時候,他可以清楚的區分出一號、二號亮島人的型態差異,這些型態差異的意義將來可以和丹麥哥本哈根大學分析的DNA結果進行綜合考量,因此,我們對亮島人一號、二號的來源將能獲得更多的瞭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