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岩愛好者 邀林鄉長垂降攀登初體驗

       【本報訊】熱愛攀岩運動的中研院數學研究所研究員黃一樵博士,日前再度造訪東引,除了參加8.5公里軍事越野障礙賽,還邀約鄉長林德建一同前往「太白天聲」下方凹谷,在完善的防護措施下進行簡易垂降攀登的初體驗。

     今年4月,黃一樵偕同四名友人,在東引太白天聲下方岩壁攀岩,驚動警察到場關切。對於在地人的反應,黃一樵表示可以理解,畢竟到東引攀岩的人並不多,而且在不曾從事過攀岩的人看來,攀岩看起來就是很危險,感覺好像隨時會掉下來。因此,黃一樵當下心裡就有了拜訪東引鄉長的想法,希望透過實際的示範與說明,傳達攀岩的安全觀念及正確使用裝備的知識技巧,讓林鄉長與在地鄉親對攀岩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黃一樵的父親黃菁華於民國46年奉派東引鄉駐守,後擔任大隊長,負責東引制高點六號高地和燈塔之間的防務,直到民國49年初調至台灣本島。第4次踏上東引島,所有攀岩裝備器材幾乎都帶齊,一邊操作示範,黃一樵一邊讚嘆東引獨特的海岸地形是攀岩愛好者一個完美的天然舞台。



     黃一樵說,上個月老鼠沙(礁)發生攀岩受傷事件,他有去探望傷者,對這起攀岩造成的受傷事故也有一定程度的瞭解。「下午這個時間前往老鼠沙石柱從事攀岩,而且有過夜摸黑的打算,整個計畫就顯得倉促和冒險了,加上向上攀升時沒有先做好確保站,更是一大疏忽。」黃一樵認為,這起事故是攀岩者沒有嚴守紀律及疏忽造成,並轉達林姓傷者由衷歉意及各相關單位全力投入救援任務的感謝。

     黃一樵表示,天聲堡旁有一塊殘破的石碑,那是一塊紀念當年攀岩訓練不幸殉職的教官李明德。當年反共救國軍指揮部在此設立攀岩訓練場,要求士兵在沒有任何現代化防護裝備情況下,爬上近乎垂直的岩壁,發生不幸是意料中事。可是現在我們從事的是攀岩運動,而不是當年的徒手攀岩訓練。我們身上有許多裝備,都是為了保護我們安全地攀登。當然從事任何運動都有風險,對攀岩的人來說,攀岩並不危險,危險的是沒有做好準備的人。

     黃一樵強調,東引是一處很棒的天然岩場,未來到東引攀岩的人只會越來越多,這是東引必須面對的一個課題。當然,要不要發展攀岩運動,關鍵還是在於當地民眾有沒有共識,畢竟在地人才是真正生活在這座島嶼上的人,必須給予尊重。

     林德建表示,在看過聽過黃老師的示範講解後,對攀岩這項運動有了更進一步的瞭解。未來要不要推廣攀岩,還是要經過更廣泛周延的討論規劃,除了攀岩在大多數人的認知裡是一項比較危險的運動外,也必須要考量到離島醫療量能的不足。現階段,希望到東引攀岩的遊客在從事攀岩前,能夠向鄉公所、警察所或下榻旅宿說明行程計畫與聯絡方式,避免發生不可掌握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