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馬祖節氣吃什麼?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111年走讀臺灣-「島嶼啊!島語」桃園場閩東語走讀活動,由講師陳高志引領學員,在馬祖旅台鄉親聚集地八德區大湳行進,介紹家鄉重要節氣傳統飲食,以及口述大湳龍山寺封火山牆建築特色及居民信仰。
走讀活動從文本導讀「馬祖俗諺解析」開始,作者陳高志從節氣飲食,談到馬祖居民的日常生活及信仰;隨後活動來到桃園龍山寺及閩臺宮,桃園龍山寺為民國60-70年代由南竿牛角牛峰境五靈公廟分靈至桃園,建廟約在民國80年左右,為早期隨著馬祖居民外遷到臺灣各地,鄉親另地起香爐、設立之分廟,桃園市政府於106年整修,現與閩臺宮為桃園市馬祖信仰中心。
走讀第二站來到大湳公有零售市場,特地挑選具馬祖特色的攤區介紹,包括「風飛麵」、「繼光餅」、「蝦皮」、「丁香魚」以及「鼎邊抆」(台灣稱:鼎邊趖、福州稱:鍋邊)等,透過講師解說,學員對於馬祖傳統飲食也有了深刻瞭解及認識,對於食物背後隱含許多習俗及文化故事,更是嘖嘖稱奇。
文化部指導111年「走讀臺灣-島嶼啊!島語」活動,結合國家語言發展政策,以馬祖閩東語及手語為特色,辦理系列閱讀推廣活動,希望讓民眾親近閱讀,並藉以瞭解閩東語及手語代表之多元母語文化,一起看見、聽見這座島嶼上的島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