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馬祖國際藝術島熱身!受文化總會邀請的國內媒體記者參訪團一行已翩然抵馬展開踩線行程,首站前往福澳碼頭參觀《一幅完成中的風景》、《當代建築選件》兩項策展計畫主題,由策展人劉柏宏導覽解說,以馬祖後戰地政務時期變遷三十年為軌跡,盤點聚落與建築空間,審視這些空間如何與馬祖生活產生對話。期許提供島民一個回望馬祖三十年的參考路徑,以不同視角認識圍繞在馬祖人生活的建築與景觀。
劉柏宏擔任連江縣環境景觀總顧問逾七年,指出1978年國防部選定福澳港建深水與淺水碼頭,供軍艦、商船及漁船停泊,1985年10月福澳港完工,成為馬祖連結台灣本島、其他四島的重要出入口。目前展場即候船室所在地,是當年福澳港建深水港向外填補的新生地,未來面海右側的港埠用地正進行工程,可預期將為馬祖帶來新的商機。
劉柏宏說明,此展覽位於南竿福澳港甫落成的候船室,包括1座裝置、10幅圖文創作、3座立體模型及3幅插畫創作,穿過這一座過境之道,10幅不同時代的風土影像作品,引領觀眾在跨時空敘事中穿梭島嶼的前世今生。藉由3幅插畫再詮釋島嶼的記憶與表情,而三座以澳口為文本的虛實交織地景作品,提供馬祖未來之境的凝視,看見持續演變的島嶼風景。島嶼持續蛻化不同面貌,是新舊馬祖人的島嶼記憶,也是獻給島的跨時代備忘錄。
劉柏宏強調,擇點於此除了因為福澳港是馬祖對外連結的重要港口,長久以來也是帶動馬祖經濟活動的火車頭,期待本展能作為新舊馬祖人認識馬祖的入口,也藉福澳港持續遞嬗的風貌,回應「一幅完成中的風景」觀點。
再來是當代建築選件策展計畫,劉柏宏指出,馬祖自戰地政務實驗終止後,各樣公共與私人建築蓬勃建設,因應藝術島計畫,由長年關注建築動態的褚瑞基與他共同擔任選件人,期待以近期落成的三處建築與景觀作品:福澳碼頭濱海休憩廊道、馬祖福澳碼頭候船室,以及梅石營區軍官、士兵特約茶室拋磚引玉,邀請公眾一起討論馬祖未來的建築風貌。
劉柏宏認為,建築景觀納入藝術島的關照,重新開放的戰地文化景觀及新建的公共設施,是藝術島最重要的空間載體,也是對在地人而言最具公共性的作品。以計畫思考,奠基於過往三十多年前的風土交會,也是聚落保存文化運動的延續。讓日常的硬體建設開始思考與藝術島的軟體創作、後續營運整合,也讓更多公共對話加入島嶼空間治理的討論。透過建築與景觀納入作品,結合景觀總顧問機制,優質公共建設的追求,讓馬祖的空間治理有一個更明確的目標方向,也將是馬祖未來公共事務的核心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