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引因應潮差變化、營造安全海運交通 

      【本報訊】馬祖各島的碼頭是全國潮差最大的地方,平均最大潮差超過6公尺。東引中柱港有升降橋建設,可克服潮差變化,以便利臺馬輪、臺馬之星等千噸級以上客貨輪上下船作業,但是對應於小型的島際交通船,升降橋就無法發揮功能,直到500噸南北之星快輪出現,才終於打破升降橋只能為大船服務的定義。

     進出東引主要依賴海上交通。長久以來,臺馬輪、臺馬之星是東引最重要且最穩定的交通工具外,往返南竿與東引之間的島際交通船也擔負著增進觀光及促進交通便利的關鍵角色。往返島際的交通船,雖然具有快速、機動等優點,但是若欠缺浮動碼頭建設,還必須面對巨大潮差變化而產生的安全與不便的問題。



     鄉長林德建指出,為因應碼頭潮差變化及營造安全便利的海運交通,東引中柱港增建一座浮動平台碼頭是刻不容緩。去年本土新冠肺炎疫情未爆發之前,每天從台灣、南竿搭船到東引的遊客人數,平均都有500、600人,有時必須同時加開2艘交通船才能疏運全部旅客。

     林德建強調,東引尚未有浮動平台碼頭的建設,島際交通船在大退潮時候停靠碼頭,不但旅客上下船的危險性大幅提高,亦增加行李與貨物的搬運困難。建議在浮動碼頭設施未建立之前,參考潮汐變化調動合適船隻航行南竿與東引之間,在潮差大的時候,希望以南北之星快輪為第一選擇,藉著升降橋輔助,克服港域海象特性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