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繼亮島人考古成果之後,在縣府文化處主辦與文化部文資局補助下,今年的9-10月間委託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邱鴻霖教授以及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盧泰康教授共同主持規劃進行連江縣北竿鄉大坵島考古遺址普查與試掘計畫,出土文物初步判定大坵島史前時代即有人居住。日前文化處長吳曉雲等人上島了解這項考古成果,並表示這項重大考古發現可能改寫馬祖列島移民史,也增加馬祖歷史新的認識與論述,意義重大。
今年9月,邱鴻霖教授帶領清大人類學研究所碩士生李羽杰等人,在大坵島進行了為期一個半月的考古遺址普查與試掘工作,在面積僅0.69平方公里的蕞爾小島上,竟然發現了多處過去未知數千年前史前時代貝塚、宋元時期與清代的遺址地點,大坵島開發年代之早出乎意料之外。考古試掘工作則出土了文化層堆積明確且未受現代開發擾動的屋瓦堆積、牆基結構、灶、貝塚等現象,出土遺物方面則包含了史前陶片、宋元時期的灰瓦、青瓷、青白瓷、黑釉瓷、褐釉硬陶、銅鏃與清代的青花瓷、銅錢等器物。這個發現反映了馬祖四鄉五島在古代文化資產上的潛力與歷史深度,實已超越文獻記載與口傳歷史所能及,非常值得更深入的調查研究。
邱鴻霖教授曾於2012年間隨當時的馬祖亮島考古隊在考古發掘的下島空檔期間,進行了第一次的考古地表調查,此次調查在大坵島上發現了清代、宋元時期陶瓷器以及一件史前時代的繩紋陶器破片。由於當時的資料仍過於零星破碎且無法確證這些遺物的年代與出土脈絡,但卻埋下了日後再進行大坵島考察的種子,期盼有朝一日能更加明確且深入研究大坵島的年代、文化內涵與古代人群在大陸沿海一帶活動所反映的環境適應與生存策略。
邱教授指出,歷來與大坵島相關的古代文獻史料相當貧乏且年代晚近,在口述歷史中,大坵人也多指出其先祖是在清代才來到島上生活。此次的考古發掘不僅發現了清代的青花瓷、銅錢與貝塚而印證了這段歷史之外,更發現了宋元時期的屋瓦石墻基結構,確認了在宋元時期即有人群居住在島上的證據,與馬祖東莒的蔡園裡遺址的年代相當,更在許多瓦片上發現了清晰的狗腳印,十分可愛,應該是瓦片於產地燒製前的室外陰乾過程中遭犬隻踩踏所致。此外,更藉由脈絡清晰的史前陶片與文化層,確認了史前時期人群居住的證據,一舉將大坵島人類佔居開發的年代追溯至距今數千年前。
邱鴻霖表示,此次的重要發現,透過宋元時期陶瓷器使我們可以對馬祖列島的移民開發史提出超越歷史文獻的重要佐證,更進一步研究這些人的生活與大陸之間的關係。另一方面,藉由出土的史前陶片,則得以讓我們探究史前時代閩江口一帶大陸型島嶼的人群移動與環境變化間的關係。此外,也讓我們不禁好奇數千年前的人群為何來到這些閩江口沿岸的小島上?大坵島的史前人與東莒熾坪隴遺址、亮島島尾遺址群,還有大陸沿海一帶古代文化之間的關係?
此次的考古發掘屬於研究型的試掘計畫,發掘探坑的面積雖小,卻能有效地確認大坵島上不同時期人群活動的證據,但是對於物質文化的整體內涵與結構現象的全面認識仍有不足。未來,除了對大坵島進行更為深入的調查研究外,更期盼馬祖列島中仍未進行考古調查的大小島嶼,例如高登島、小坵、黃官嶼、無名島等,能進一步規劃調查與研究,不以島之小而視之無物,為馬祖的歷史增加新的認識與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