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大考古與中研院士組團考察亮島遺址

      【本報訊】文化部2021年公告馬祖「亮島島尾考古遺址」指定為第11處國定考古遺址。清大科技考古與文物鑑定研究中心主任蔡能賢、中研院院士臧振華、總統府原住民資政孫大川等團隊25日登島考察。

     為持續探究馬祖考古遺址出土遺物,由清大科技考古與文物鑑定研究中心主任蔡能賢、中研院院士臧振華、總統府原住民資政孫大川等領軍前往亮島考察。

     島尾遺址現地保存方法採化學加固法,加固後增強遺址土質表面強度、耐候性,可減緩風化因素與自然損壞,並降低吸水防止污染發生。



     亮島人考古遺址現裸露在露天環境,下雨沖刷、海風侵蝕將影響遺址保存的狀況。考察現場中,清大教授李家維也與學者們研議後續保護措施,希望可加強保存「亮島島尾考古遺址」。

     目前全島屬軍管區,由馬防部協助基本管理維護,並由連江縣政府進行一年2次的定期巡查。

     除了探訪亮島遺址外,團隊前往東莒繼續考察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教授陳仲玉,以及劉益昌共掘出土的熾坪隴遺址。

     亮島考古遺址在2011年時因陸軍馬祖防衛指揮部舉辦慶祝大會,由前縣長楊綏生在島上之道路旁發現貝塚遺留,隨後由考古學家陳仲玉進行調查,開啟了在島上之考古試掘工作。

     在有限發掘面積上,發現考古遺址貝塚分佈廣泛,雖然文化堆積不厚,但卻出土了相當數量陶器、石器與骨器;最為人所熟知的是出土兩座墓葬人骨,保存狀況相當良好,均成功採集DNA樣本並獲得有效的基因序列,分別命名為「亮島人1號」及「亮島人2號」,並經判定分別為男性及女性,是目前亞洲大陸東南沿海新石器時代早中期最完整的古代人類基因序列,這樣的發現獲得國際學界的高度注目,在學術研究史上有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