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每年4月至9月是燕鷗繁殖季節,近幾年到東引繁殖的黑尾鷗族群移至小紫澳一帶棲息、築巢,為避免干擾海鳥之行為,地方民代建議將小紫澳劃入保護區範圍,以確實落實自然生態資源保育及達到地區永續發展的成效;縣府產業發展處指出,經召集專家學者開會討論後,認為現階段暫緩納入馬祖燕鷗保護區,但也建議先建立長期生態資料,未來再評估是否納入保護區。
早些年時候,黑尾鷗夏候鳥族群主要在老鼠沙、長長鼻一帶的陡峭岩壁築巢,安東坑道洞口是觀海景的大平台,周圍有著谷灣式的地形,大量的黑尾鷗繁殖棲息在岩壁之上,不用望遠鏡就能飽覽群鳥亂舞姿態,成為愛鳥人士心中的聖地。
不過,近些年以來,到東引繁殖的黑尾鷗族群的築巢地點,已移至小紫澳「朝山觀音」周邊陡壁,終日在小紫澳的兩凸、三甲桶、龍船沙一帶棲息、飛翔。地方民代建議,將小紫澳沿近岸島礁增列為燕鷗保護區範圍,每年4月1日起至9月30日止列為管制期,一般民眾嚴禁登島,可藉搭船巡航方式自遠處賞鳥。同時持續進行黑尾鷗生態之調查與研究,以落實資源保育及海域防護的工作。
產發處漁牧科表示,此案納入「連江縣燕鷗保護區經營管理計畫」進行評估,經召集專案學者於108年7月18日開會討論後,建議小紫澳維持現況,暫緩納入馬祖燕鷗保護區。目前黑尾鷗所使用之小紫澳地區皆為懸崖峭壁,無論是遊客或居民皆無法靠近,部分棲地又處軍事管制區,故黑尾鷗繁殖棲地並無立即危險,應無即刻納入保護區之需求。
產發處進一步說明,小紫澳黑尾鷗族群2016年由安東坑道轉移到小紫澳一帶,時間尚短缺乏長期監測資料,劃入保護區基礎稍嫌不足,現階段應該先建立長期生態資料,再納入評估是否列入保護區。
馬祖燕鷗保護區包含東引鄉雙子礁、北竿鄉白廟、中島、鐵尖嶼、三連嶼、莒光鄉蛇島、南竿鄉進嶼及劉泉礁等8個無人島礁。保護區禁止事項如下:一、全年禁止進入核心區,嚴禁民眾攀爬或進入陸域地,但為學術研究或自然教育目的者不在此限,惟需先向主管機關申請許可後,始得為之。二、每年4月1日至9月30日燕鷗繁殖季節期間,禁止進入緩衝區進行漁業、遊憩等行為。三、禁止獵捕、宰殺、騷擾、虐待野生動物及撿拾、破壞鳥蛋、鳴喇叭、餵食等干擾行為。四、以上經查違者依野生動物保護法最高可處6個月以上5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台幣20萬元以上100萬元以下罰金。五、此期間若需於燕鷗保護區核心區、緩衝區(離岸100公尺)使用空拍機拍攝,請依空拍機相關規定申請,經許可後再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