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歷史~中柱橋通車 東西引兩島連結

      【本報訊】東、西引島間一水之隔,在沒有建橋、築堤之前,平時交通運補只能依賴小艇往返運輸,但是進入秋冬季節和颱風季時,兩島之間沒有船舶往來,相互隔絕的情況,是司空見慣。

     東、西引間矗立中柱一島,舊稱中引。民國六十五年,為連絡交通,由駐軍興建東引至中引橋堤,命名介石橋。但中柱島至西引島這段,直到民國75年5月20日才完工通車,東、西引兩島真正連結合為一體。

     根據東引介石橋碑誌記載:東西引間一水之隔,油料耗費不貲。每受天候、風浪潮汐等,影響海上交通甚鉅。戰時則兵力無法支援轉用,極易形成各自獨立狀態。而中引孤懸佇立其間,交通不便,艱苦倍常。防區指揮官籌集剩餘經費,運用節餘材料,始自民國六十四六月五日,由步兵突擊第三大隊施工,配合潮汐漲退而行施工,克服天難,卒於同年九月十四日自建完成東引至中引段橋樑,承蒙蔣院長題名「介石橋」。越三月,完成橋端至南澳碼頭濱海道路。陸軍總部曾派專家,經審核實明公布,除佣人一項,建材用費高達五百三十萬元之鉅,未曾動用軍費及國庫支援。長虹俯臥,不僅連絡交通,開闢荒蕪,建設地方,更為日後東西引段貫通之基石。

    連結東引島與中柱島的介石橋,於101年進行拆除重建,新建橋樑的寬度擴大至7公尺,並在橋樑兩端設置樓梯通往下方的礫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