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推廣生物資源保育,縣府產發處辦理馬祖特有雌光螢生態保育宣導,強化地區中小學生對於雌光螢的認識,並鼓勵學生參與在地保育,協助維持棲息環境。
馬祖特有雌光螢生態保育宣導日前分別於中山國中、敬恆國中小、東莒國小舉辦3場次,邀請鐘明璋講師介紹雌光螢生態習性。鐘明璋表示,根據馬祖地名命名的特有種螢火蟲,北竿雌光螢與東莒黃緣雌光螢為特有種生物具有特殊性,亦具有發展夜間生態旅遊的價值。
馬祖雌光螢研究進展於2003年「馬祖昆蟲生態導覽」記錄日行性紅胸窗螢。2007年東莒國小以「打著燈籠等情人」為題,使用東莒分布之雌光螢作為材料,進行科展研究。2009年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受連江縣政府委託雌光螢研究計畫,發現臺灣窗螢、紅胸窗螢與2種雌光螢等。2012年透過型態與分子鑑定,確認北竿雌光螢與東莒黃緣雌光螢為2新種雌光螢,並發表於外期刊。
鐘明璋指出,接近傍晚時分未至完全天暗時,雌光螢雌蟲即陸續開始舉尾發光,通常選擇相對開闊的位置發光,如裸露的石塊上方、土坡上緣或是枝葉頂端等,較易吸引雄蟲前來交配,雌蟲環繞卵堆同時點狀發光行為表現,具有警戒功能,亦具有護卵意義。而賞螢動線以路面區域為主,切勿任意踏入兩側草叢,以免影響雌光螢活動與發生危險,夜間觀察過程以照明路面輔助步行為主,勿向雌光螢活動區域任意照射,手電筒需罩上紅色玻璃紙。
他提到,雌光螢可能面臨的危機有化學藥品、道路開發、人工設施建造和光害等,光為雌光螢溝通的語言,燈火管制有其必要性,尤其雌蟲翅退化,無法飛行,移動能力有限,棲地切勿建造人工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