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東引,是黑尾鷗的故鄉!近幾年以來,到東引繁殖的黑尾鷗族群移至小紫澳一帶棲息、築巢,為避免干擾海鳥之行為,鄉民代表會提案建議:將小紫澳劃入保護區範圍,以確實落實自然生態資源保育及達到地區永續發展的成效。
鄉民代表會指出,來馬祖繁殖的鷗科鳥類中只有黑尾鷗有築巢行為,牠們會在陡峭的岩壁上選擇岩縫或小平台,以乾草堆砌成淺盤狀的巢;黑尾鷗一巢生2~3枚蛋,親鳥會輪流孵蛋,以反芻方式撫育幼鳥。
早些年時候,黑尾鷗夏候鳥族群主要在老鼠沙、長長鼻一帶的陡峭岩壁築巢,安東坑道洞口是觀海景的大平台,周圍有著谷灣式的地形,大量的黑尾鷗繁殖棲息在岩壁之上,不用望遠鏡就能飽覽群鳥亂舞姿態,成為愛鳥人士心中的聖地。
不過,近些年以來,到東引繁殖的黑尾鷗族群的築巢地點,已移至小紫澳「朝山觀音」周邊陡壁,終日在小紫澳的兩凸、三甲桶、龍船沙一帶棲息、飛翔。
鄉公所表示,已將黑尾鷗棲息地改變的資訊告知產業發展處,並建議將小紫澳沿近岸島礁增列為燕鷗保護區範圍,每年4月1日起至9月30日止列為管制期,一般民眾嚴禁登島,可藉搭船巡航方式自遠處賞鳥。同時持續進行黑尾鷗生態之調查與研究,以落實資源保育及海域防護的工作。
在東引島上,幾乎整年都可以看見黑尾鷗,但牠們分屬不同族群;有渡冬的族群、過境的族群,也有繁殖的族群。在東引島上繁殖的族群是國內唯一的,也是目前所知黑尾鷗在世界上繁殖位置最南的族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