芹壁天后宮修復及再利用計畫即將啟動

     【本報訊】芹壁天后宮修復及再利用調查研究初步成果出爐,文化處日前在芹壁舉辦說明會,向村民及廟宇社友說明初步調研成果以及未來修復的方向及原則。文化處長吳曉雲表示,這項計畫將在完成細部設計後報請文化部爭取實質修復經費。

    芹壁天后宮興建於清同治12年,距今已有140年歷史,其最具特色者為源自古閩文化中圖騰崇拜之蛙神「鐵甲元帥」信仰,廟宇外觀保有閩東建築風貌,內部也同時保存清朝木構造神龕及神位,地方政府在106年公告為縣定古蹟。縣府文化處推動天后宮修復及再利用計畫,委託果相建築師事務所進行規劃及調研工作,日前在天后宮舉辦公開說明會,同時聽取居民及社友意見。

    文化處表示,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推動的這項計畫分為修復及再利用兩部份,在一級修復方面以原貌重現為原則,二級工兵時期修復必要設施,三級修復以更新修繕現有設施以利未來再利用發展為原則。再利用計畫包括天后宮、大王宮、後宮、碧蛙館、防空洞、金爐等,其中碧蛙館結合旅遊資訊運用,防空洞做為芹壁劇場展示空間。文化處指出,說明會中各界意見納入考量,必要時還要再到現場說明確定後據以執行細設工作,今年向文化部爭取建設經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