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浯島光影紀事表演及駐村成果展

       【本報訊】112年駐縣藝術家-木都光影劇場(蔡明璇、BARAN DAVID LOUIS HENRI),把駐金期間採集的故事與素材,用光影偶戲與漫畫方式訴說金門的故事。上週帶領親子以海廢等再生資源創作戲偶,19日下午起進行漫畫工作坊,兩位藝術家引領與會親子提筆作畫,循序漸進練習四格漫畫。
       金門縣文化局指出,今年又有三位駐縣藝術家。其中,木都光影劇場(蔡明璇、BARAN DAVID LOUIS HENRI中文名:高大偉)。蔡明璇號召藝文同好,成立木都光影劇場(也是米克斯Mix Art Center一員)。以戲劇行動,再現動人的光影記憶,已發表《陳仔與阿枝》、《再見文心》、《父親的功課表》、《再見紅毛船》等作品。
       而來自法國的漫畫家BARAN DAVID LOUIS HENRI高大衛),來台已超過十年,也加入台北市漫畫從業人員職業工會,曾發表《布朗夏貓》、《愛迪生與湯老師》、《台灣一點也不複雜,一個法國人眼中的台灣》,《艾迪與提耶》等,高大衛以漫畫之筆,參與偶戲設計與舞台製作,展現多元藝術與跨域創作的能量。

高大偉在漫畫工作坊中介紹自己的創作。(陳麗妤攝)
       木都光影劇場以《浯島光影紀事》為主題,透過故事採集與改編創作,以光影偶戲與漫畫展覽,進一步轉譯金門的故事。而為了推展生活美學與地方共創,藝術家連結金沙鎮大洋里的社區資源,自本月12日起連續兩個六、日,於大洋里民活動中心舉辦偶戲與漫畫工作坊。
       在偶戲工作坊,蔡明璇由大洋社區發展協會協助,運用整理過後的海廢再生資源,例如浮球、保麗龍以及二手衣物等,帶領親子以金門在地元素為發想創作戲偶,將在最後的成果展中亮相。
      在漫畫工作坊,高大衛分享他於2012-2014連載於國語日報的《布朗夏貓》創作故事;以及參與台北市漫畫從業人員職業工會,以食品為主題發想創作的紅龜粿創作;並說明畫漫畫需要的工具以及目標,帶領學員提筆練習,使用簡單線條創造角色,了解創作動機、故事、戲劇動作設計等,循序漸進學習完成四格漫畫。
      對於此次到金門擔任縣駐縣藝術家,蔡明璇表示,近期創作與台灣歷史有關,主要將台灣的歷史轉化為當代劇場。而自己去年在台南蕭壠文化園區駐村,創作主題圍繞荷蘭人與國姓爺對抗以及西拉雅族的故事。鑑於金門為鄭成功反清復明之基地,因此獲悉金門縣駐村訊息後即以《浯島光影紀事》提出申請,將收集金門在地故事並轉譯為作品。來到金門之後,除了田調擴展國姓爺的故事,也關心到金門曾受海盜侵略之苦、先賢落番打拚的歷史、以及經歷戰地政務時期等,閩南語的腔調、民間的信仰、傳統捕魚方式、風獅爺文化等都是金門獨一無二的故事。
      綜合上述內容,將把金門採集到的故事轉化成光影戲作品公開演出,主題為《浯島光影紀事》,除了擴展去年的創作內容,並融入屬於金門在地的故事,將讓故事更加豐富。此外,也希望駐村期間能推廣偶戲課程以及指導漫畫創作,因此,自上周起結合大洋社區辦理偶戲及漫畫工作坊,透過親子的參與有助於凝聚親子情誼,而且社區也提供海廢資源讓這次的偶戲創作也具有關懷環境及環保意義。
     《浯島光影紀事》駐村成果展表演訂於本月26日晚間7時,在烈嶼鄉東林社區靈忠廟廟埕(東林街25-1號)。另外,駐村成果展展覽,訂於自8月27日至9月9日,下午2時至5時,於大洋里民活動中心展出(東山22號),歡迎民眾踴躍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