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新住民輔導團參訪~與台北市交流

        【本報訊】為增進跨縣市典範學校在新住民語文教育工作之交流與合作,金門縣新住民語文教育輔導團近日跨海至臺北市濱江國民小學、古亭國民中學、中和區華新街、公館蟾蜍山聚落、艋舺龍山寺、剝皮寮歷史街區等單位進行拜訪、交流,針對新住民語文暨多元文化教育議題進行交流座談,並達到多項合作共識,交流成果豐碩。

新住民語文教育輔導團日前赴臺北市進行工作交流,成果豐碩。(金城國中提供)
       行程主題以公平正義、民主法治、誠信親民、關懷分享、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核心價值來規劃,落實生態、產業、聚落、移民的永續課程設計理念,亦呼應「5月21日世界文化多樣性促進對話和發展日」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01年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重視維護語言文化多樣性的重要。工作坊主題旨在強調文化多樣性及承認文化在可持續發展方面的重要性,以及它在實現可持續發展中發揮的關鍵作用。

       該沉浸式課程工作坊去年首屆辦理,攜手基隆市新住民語文輔導團同心成長,今年賡續與臺北市新住民語文輔導團同向同行!參訓計畫係教育部指導及金門縣政府教育處主辦,由金門縣立金城國中、古寧國小、金寧中小學共同承辦。

     課程首先由教育廣播電臺緬甸語老師李惠玲分享新北市中和區華新街滇緬文化及街市形成的歷史背景。第二站,臺北市濱江國小吳勝學校長及工作團隊安排座談分享及校園走訪觀摩。第二天首站到臺北市古亭國中,一所獲藝術教育貢獻獎以及教育部「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合作學校,近年來與萬華區相關協會共同合作推動永續發展教育,亦積極響應聯合國「2030永續發展目標」。

        校方同心協力社區推動地方景觀設計營造、雨水回收系統分析、生態綠帶串聯建置、歷史資產文化振復、永續教育深耕推廣及能源教育公益托播等。參訓學員見證學校是社區文化中心,社區則是重要文教據點,透過彼此合力,打造具友善、安全、韌性及永續特質的夥伴關係,創造學校與社區合作的新思維。

       第二站是公館蟾蜍山文化景觀,一座以生態、農業、聚落、移民為探究核心價值的有故事山城,並在臺北市學府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梁玉玫老師引領,大家徒步走讀山城,腳下古道就是景美與新店進出台北的交通要道。

       第三站是臺北市最早的漢墾移民聚落,艋舺。臺北市文獻館廖岳老師於龍山寺廣場引領學員穿越清康熙年間陳賴章墾號請墾大佳臘,福建泉州之晉江、南安、惠安三邑人士渡海來此而漸成聚落,當時平埔族人以獨木舟自淡水河上游載運蕃薯等農產品與漢人交易,時稱蕃薯市。

       最後一站是剝皮寮歷史建築群、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老松國小圍牆的一體融合。

       該縣新住民語文教育輔導團召集人謝志偉校長表示,目前從事實體課程教學及支援社區文教單位之多元文化活動之新住民語文師資,計6位教支人員,以印尼語及越南語為主,金城國中係新住民學習中心學校,陳列多樣化文物亦可助益教支人員教學之需。落實108課綱新住民語文實體班政策,111學年度計5校11班,教學成果已受到國內縣市各界的高度肯定。

     謝志偉表示,此次的首都臺北市參訪和交流,特別感謝本縣教育處、臺北市文教單位的熱情接待和詳細解說,期盼未來能進行更多的實質合作關係,攜手共創多贏。副召集人古寧國小校長黃芸芸表示,新住民語文教學目標,為培養學生具備跨文化國際公民素養,為國家扮演國民外交小尖兵角色,見習多元文化以發揮所長,多學一種語言即是向世界多開一扇窗。 而團務未來工作目標,主要為:1、印越文繪本以水頭聚落出洋客故事為例;2、請中小學全面落實新舊生語種調查,非僅新二代學子;3、只要一位學生選課就可開實體課;4、課程時間可以在早修午休或四點後皆可;5、小學端週三下午亦可;6、各校可配合申請指導教師鐘點費:每一班別每一學期補助十二節鐘點費,每一學校以至多補助三班為原則,每次申請一學年之經費。以上課程經費86%皆為中央款挹注。

       此次工作坊參與人員,尚有金城國中教務主任翁振陵、輔導主任葉福進、輔導員劉家君、中正國小教務主任盧志鎮、古城國小組長潘意馨、述美國小教師賴怡芬、金湖國小組長陳映蓉、金沙國小校長李盈潔、金寧國小教務主任林靜儀、柏村國小組長黃淑芬、金湖國中教師蔡麗華與印越文教支人員及其家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