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資產~南藝大盧泰康教授來金拓碑

      【本報訊】台南藝術大學教授盧泰康日前率領三位研究生自費來金,進行歷史文化的拍攝及拓碑紀錄,以及前往山前村興寧侯古墓拓印墓碑文字。盧泰康表示,金門許多古墓可以上溯至明代,而且這類型文物都是屬於複合型文化資產,相關單位應該要予以重視,不只要保存更要研究,為金門後代子孫紀錄這些珍貴的歷史。

盧泰康教授(左)來金進行興寧侯古墓碑拓碑。(許峻魁攝)
       山前村的明朝興寧侯古墓在去年四月因開發進行撿骨時,在重型機具的開挖下被破壞,導致該墓墓碑還有出土的磁器碗盤受損,該事件引起許多地方民眾以及文史人士的重視。後續這些出土的文物一直被放置在一旁,日前南藝大教授盧泰康就自費來金,並在議員董森堡陪同下,一起前往山前村古墓現地展開石碑拓印工作。

      議員董森堡表示,去年在開挖過程中導致古墓破壞的事件引起文化界與金門民眾關心,其中還有台灣考古學家特別到金門了解。南藝大的盧泰康教授就是特地前來金門紀錄相關文物、拓碑,盼能將這些珍貴歷史文件進行保存,未來有機會呈現在金門民眾面前。

      文物史蹟與觀光是相輔相成的,目前全球許多著名的觀光景點都是與古代先人生活的遺跡有關,董森堡認為,金門許多古墓的時代背景與明清時期的朝代變化有關聯,甚至還牽動到金門早年落番移民的那段特殊歷史背景,因此他認為未來應該要透過完善的制度,將這些古墓予以保存。
期許未來能在土地開發與保存文物中創造雙贏

      私有土地的開發利用是所有權人的權利,董森堡強調,他從不反對民眾私有土地的改建,與盧泰康教授在文史保存、古墓發掘、文物考證的交流過程中,兩人都認同並建議,希望在建設過程若發現古墓等疑似可能的文化資產時,文化局等相關單位能針對私有地進行建設工程時建立一套報備程序,或向中央申請計畫,擬定古墓開挖鑑定流程,讓金門古墓的珍貴文物能記錄留存,同時不影響民眾的開發權益,創造金門文物保存與民眾權益的雙贏。

       其實墓碑、墓葬品也是文物,諸如古埃及、歷代皇陵出土的陪葬品都屬之,這些出土的文物日前由董陽宗親會決議將保存於日後起建的大樓內,不過墓碑量體較大,董森堡說,他將協調宗親會捐贈給歷史博物館,未來可以跟拓印的碑文一起展出。

       已有四百年歷史的興寧侯古墓還葬有同為一品夫人的楊母洪氏、夫人樊氏,南藝大教授盧泰康與其助理在董森堡的陪同下仔細地查看石碑、瓷碗等文物,同時經由瓷碗文物,確認古墓是「三合土嵌瓷結構」,細看這些瓷碗繪有鹿、鶴等吉祥圖案,但卻因機具開挖而破損,讓盧泰康覺得十分的惋惜。

  初步釐清,搶救的殘件約在晚明末期,瓷碗有三種不同型式,除了青花釉、也有部分碗件畫有鹿、鴛鴦紋飾,推估應該是屬於漳洲一帶燒製的瓷器,由當時最大的貿易港「月港」出口到金門做為古墓三合土的鑲飾使用。

       盧泰康表示,金門地區保存相當豐富的古墓文化資產,多座墓葬年代甚至可上溯到明代。發現古墓同時,他也建議應依照文化資產保存法的規範針對這些古墓內的物資文化遺產進行保護。

       盧泰康強調,這些古墓類的文化資產,包含有地上墓碑相關結構,地下墓室結構以及一些出土的文物,可視為一種「複合型文化資產」,對於這類文資的地上地下古物,包括文化資產內的古蹟歷史建築、考古相關法條等,都應該更被重視。他此次前來拓印的墓碑就是相當珍貴的遺物,應該要被仔細記錄研究,其中出土的文物還有大量的陶瓷類文物,都是很珍貴的遺跡遺物。

       盧泰康建議相關單位務必重視這些文化資產,他呼籲,珍貴的文化資產不只是要保護,更要研究它,深入了解它,為後代的金門子孫們將這些彌足珍貴的歷史紀錄保留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