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與金門縣政府為促進島嶼工藝文化傳承與永續發展,以工藝作為文化載體,催化人才培養與文化輸出演繹,由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主任張仁吉與金門縣政府副縣長李增財簽署合作備忘錄,建立合作夥伴關係,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將作為平台,將工藝跨域資源引入金門。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與金門縣政府於日前簽署合作備忘錄,期待由金門開展臺灣島嶼工藝文化發展的第一個據點,在金門的島嶼區域生活文化圈中,探索地理與歷史及社會環境因素下發展出的種種生活工藝文化,包含由戰地文化、地方物產、民俗信仰與閩式生活等發展而成的工藝文化產物。
張仁吉說明,為使島嶼工藝文化背景進行結構化保存,並進一步延伸開展工藝研創與文化輸出、形塑國際區域文化特徵標的,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將與金門縣政府攜手推動計畫性合作行動,透過研究計畫、人才培育、工藝修復等方式將文化技藝保留傳承,亦將導入駐村活動,引入跨多邊領域的思維,更將藉由對金門特有材料與技術的實驗與探索,促進島內外合作的創新可能。且金門具備完整的特色工藝產業活動與島嶼文化風光,期待在永續經營策略下,串連在地工藝行旅路線,使大眾在深度旅行中,親身瞭解工藝文化知識與生活美學的關係。
李增財表示,金門具深厚文化底蘊,承載閩南文化特色,有閩式建築的大木土水瓦作、宗教轎輦木作、傳統結婚禮俗使用的子婿燈與吉仔花工藝等;也受戰地風情影響,利用砲彈材料發展出菜刀鍛造的獨門工藝,與金門高粱酒併生的金門縣陶瓷廠,亦是在戰地政務下、於當地開採高嶺土製作成民生用品,而後配合公賣局開發酒瓶,盛裝遠近馳名的金門高粱。金門縣陶瓷廠做為金門工藝的代表之一,明年將迎來成立60周年,在這別具意義的時間點與工藝中心開啟合作,除了期待將工藝師傅的技藝保存,也能將新的想法與能量帶入金門,賦予傳統工藝文化新的價值,吸引在地青年共創屬於金門的工藝聚落與未來。
該簽訂儀式並邀請金門的音樂團隊自造幫,以二胡與吉他融合演奏為儀式拉開序幕;場內還有來自金門的島嶼工藝作品,包含藝師王金治的吉仔花、藝師董騰祥的子婿燈、金門縣陶瓷廠出品的瓷雕花瓶與酒器,以及藝師李錫福為推廣大木作斗栱結構所製作的等比縮放木模型等。此外,金門縣陶瓷廠藝師董玉玲、洪壽森為現場來賓進行青花彩繪工藝示範,象徵工藝中心與金門縣政府共識行動的開端,期待雙方合作驅動金門工藝發展、演化多元雋永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