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堪稱國內橋樑興建史難度最高的金門大橋,已完工通車。伴隨大橋一路興建的交通部高速公路局第二新建工程處第五工務所主任張震宇強調,金門大橋的興建,不但是金門最漂亮景觀地標,未來也將為國內海上橋樑的興建,提供珍貴的海事工程經驗。
全長長達5.4公里,跨海長度4.8公里的金門大橋,總長超越澎湖跨海大橋兩倍之多,面臨著台灣跨海大橋史上最艱難的施工環境與條件,讓這座大橋的興建,備受各界關注和金門鄉親期待。
金門大橋的施工現場除了工程人員外,確實鮮為人知工程興建的艱辛。在民國100年1月4日來到金門投入金門大橋工程的張震宇強調,工程人員在海上流下的汗水、淚水,他們所承受的夏日烈陽、冬日冷冽的施工心情,卻深深埋藏在心底不曾被人提起。
張震宇指出,2018年,最艱難的海下工事準備開始。整個團隊從監造人員、工程人員每天至少300人投入其中,光是海底的基樁建設,團隊組成就是世界級的配置,當中包含台灣隊、香港隊、韓國隊。即便跨國團隊合作,海底下的地質環境對國外團隊都是少見的工程環境,「做基樁的時候因為是海底的施工,加上金門的地質是特別堅硬的花崗片麻岩地質,它的鑽掘作業相對困難」。
張震宇說,基樁的施工碰到堅硬又不平整的岩面,基樁的破壞是常有的事。他表示:「基樁坍孔的狀況不下三十餘次,甚至因為岩位太硬,導致基樁外套鋼管的管底變形,好不容易把基樁打進去後,發現變形又得把它重新抽出來,把變形的部分切掉重新再打一次」。
張震宇說,慢慢地,因為了解岩位的狀態,團隊採用最適當的機具,一一克服可能發生的問題,在2020年4月532支基樁全數完成。
老家在南投草屯,為金門大橋興建離家300多公里,人生第一次的「金馬獎」,對於張震宇來說,一切卻習以為常,「像我們這種做興建工程的,就是路上的遊牧民族,房子都是臨時的,在哪邊做就蓋一個臨時房舍,工程結束拆掉之後又要再走到下一個工地」,可誰能想到,房子一蓋十年多就過去了。在金門的日子,也邁入近第十二個年頭。
張震宇指出,金門大橋設計與施工創造國內許多第一次,令人期待的一項是由金門鄉親票選出,以高粱穗心形狀打造金門大橋主橋墩柱,他指出:「外觀設計很漂亮,但施工起來很困難,它是一個漸變的墩柱的設計,墩柱的造型一直變化,有斜的、也有線型,到最上面會開花」,段面五個變化,讓施工困難度增加。
這樣前所未見的墩柱造型,每天都考驗著工程人員的智慧與能力,張震宇說「必須要克服這樣子線型的變化,模板與鋼筋的工班要不斷地針對下一個動作、去做相關的作業規劃,看到問題要不斷地想辦法解決困難」。
張震宇指出,東北季風不僅影響著材料的運送,對於施工現場更是煎熬,尤其現在工程都需要大量的吊裝作業,施工高度越高受東北季風的影響也越大,每年從十月開始到隔年的一月、二月都會持續,對於施工人員來說,要一直在寒冷又黑暗的環境裡面施工,對他們的體力是很大的考驗。
金門大橋的興建,由三大工程團隊組成,主管機關高速公路局第二新建工程處第五工務所、監造單位台灣世曦工程、承包商東丕營造,來自於不同的體系,背後承載的卻都是同一個使命,連接被外界稱為「離島中的離島」的小金門與大金門的交通樞紐。
張震宇表示,隨著大橋完工,為讓這座百年大橋發揮三分交通、七分觀光效益,並為連江大橋規劃可提供金門經驗做參考,未來協助金門縣政府在維護管理技術到位,「相信在完工通車的那一刻,所有參與金門大橋的同仁,都會非常感動能夠參與這麼艱難又具挑戰的海上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