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朝怡洋樓屋頂塌陷~文化局會勘補強

       【本報訊】金門目前的古洋樓高達一百多棟,許多因牽涉產權問題或乏人管理,年久失修成了危樓,其中位於東村的呂朝怡洋樓(別名:東村雙喜樓)傳出損壞嚴重,日前金湖鎮長陳文顧會同金門縣文化局長許績鑫、委員曾逸仁、技師趙守忠、金湖鎮公所建設課、蓮庵里長呂永林及相關單位前往會勘,由於近日梅雨不斷造成部分屋頂塌陷,文化局近日將先行補強,希望儘早搶救這近百年的古洋樓。
        位於東村的呂朝怡洋樓(別名:東村雙喜樓),因年久失修,正立面有植物竄生、立面泥塑多數損壞,部分已嚴重損毀,特別是屋頂塌陷,讓許多民眾看了覺得相當惋惜;這棟建於1911年的古洋樓,建築格局為單幢洋樓,但無外廊,面寬10.42公尺、深5.34公尺,外觀最大的特色為二樓正立面中央為拱門,門左右兩旁窗為紅磚砌雙囍字,在全無裝飾的樸素立面中,雙囍字格外突出。

東村呂朝怡洋樓傳出損壞嚴重,昨日金湖鎮長陳文顧會同金門縣文化局長許績鑫等相關單位前往會勘,希望儘早搶救這近百年的古洋樓。(金湖鎮公所提供)       金湖鎮公所說明,該洋樓興建人呂朝怡因曾祖父輩即居住於新加坡,出生於新加坡並從事船運貨運相關產業,呂朝怡於中年時期曾回到金門,並蓋了此洋樓與東村38號(已拆除,現改為RC房)。於此期間,呂朝怡金門新加坡兩地頻繁來往,育有一兒一女,兒子呂傌力在新加坡出生,女兒呂春在金門出生。民國26年因戰亂與新加坡產業持續興盛,呂朝怡與妻子回新加坡後未再回金,留女兒與女侍待在金門管理此洋樓。
       金湖鎮長陳文顧表示,金門的洋樓所呈現的不外乎是住宅、祠堂、學堂、槍樓等型式,其興建年代,多數集中於西元1920~1930之間,而那段時期也正是南洋僑匯最多的年代。每一幢建築的背後,都有著一段不為人知、辛酸血淚的歷史,呈現在世人面前的,或許是碧麗輝煌、有著光大門楣的象徵,但其意義卻是離鄉背井遠渡重洋到他鄉去謀生的苦楚,少數成功者才得以衣錦還鄉,建造有別於傳統的洋樓建築留傳至今。
      陳文顧說,位於東村的呂朝怡洋樓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其建築形式參考新加波南洋航運等歷史情境,具言說特殊性,其建築形式、雙喜窗、中拱門等均極具藝術保存價值;且該洋樓格局雖小,但較洋式風格,空間次序仍維持漢式三開間,應是當時匠人已熟悉之作法,是早期洋樓之重要案例,希望相關單位能盡早修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