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林務所為了恢復地區的螢火蟲族群,自民國105年起在金門植物園以閒置營舍作為螢火蟲復育的基地,並建置台灣窗螢及條背螢的野外復育區,迄今,已飼養與野放超過1萬隻。值得一提的是,今年4月底在烈嶼鄉公所及農友幫忙下,針對金門特別稀少的條背螢族群棲地投入定期維管及補水,也讓金門的條背螢保留了最後一線生機!林務所將待疫情過後舉辦賞螢相關活動,鄉親可以加入「螢在金門」臉書社團,共同關心螢火蟲復育工作。
螢火蟲曾是許多人美麗的童年回憶,牠不僅是特別珍貴的自然資產,對環境的變化造成的影響亦是指標生物。林務所表示,螢火蟲對環境的變化非常敏感,如果環境中的光害增加、水質改變、棲地破壞污染,就會對螢火蟲的生存造成影響,因此,牠是一種非常敏銳的指標生物。而隨著經濟發展,原野地的減少,氣候乾旱危機,過去曾是螢火蟲大量出現的地方,現在也很難發現它們的蹤跡。
以金門地區而言,金門有兩種螢火蟲,一種為幼蟲陸生的大陸窗螢(台灣窗螢);另一種為幼蟲水生的條背螢。大陸窗螢(台灣窗螢)幼蟲在陸地生活,喜歡棲地潮濕環境,尤其蝸牛較多的棲地,如農田旁草叢、樹林底層枯枝落葉堆,金門早期各地都可以看見,但隨著棲地破壞、農藥噴灑與路燈架設等,越來越不容易見,現在只有零星可以發現。而條背螢是臺灣三種幼蟲水生螢火蟲之一,數量稀少,幼蟲期生活在水域環境,但因為三齡後的幼蟲需要利用尾部氣孔呼吸,所以棲息環境多是淺水濕地,邊緣需要有豐富的水生植物挺出水面,讓幼蟲可以攀附停棲,早期金門溼地多有紀錄,但近年來環境破壞,數量已經越來越少,目前只有烈嶼(小金門)還有一群穩定族群。
金門縣林務所為恢復地區的螢火蟲族群,自民國105年起開始在金門植物園,以軍方借用的閒置營舍作為螢火蟲復育的基地,分年進行棲地調查、保種復育、原棲地野放等工作。目前已建立飼養培育SOP流程外,也建置台灣窗螢及條背螢的野外復育區,迄今也已飼養與野放數量超過1萬隻。同時每年暑假也配合開設螢火蟲保育及復育野放等講座活動,希冀藉此讓民眾真正意識與關心螢火蟲的生存危機,進而願意改變生活方式以保育螢火蟲的棲息地。
金門縣林務所也以保育螢火蟲的棲息為目標,邀請民眾參與保存金門螢火蟲種源並培育繁殖,營造適合螢火蟲棲息的自然環境,以期未來重建螢火蟲野外族群。林務所表示,工作人員設置社群網站(Facebook)「螢在金門」社團,不定期解說螢火蟲相關知識,也建立表單讓民眾一起關注及通報地區螢火蟲的蹤跡;同時邀請民眾一起撿拾收集蝸牛,帶到金門植物園螢火蟲培育室(或是旅遊資訊站),讓螢火蟲吃飽飽,當螢蟲媽媽一起為螢火蟲復育盡一份心力。
林務所也指出,經由各界的幫忙與努力,今年4月底陸續接到各鄉鎮的蟲友回報,陸續發現螢火蟲足跡的消息。尤其,特別感謝烈嶼鄉公所及農友幫忙,針對金門特別稀少的條背螢族群棲地,定期維管及適時補水,讓金門的條背螢保留了最後一線生機。
林務所也提醒,喜歡螢火蟲的朋友,由於新冠疫情與夏季夜間環境安全的問題,千萬不要貿然跑到野外找螢火蟲。後續林務所將在無疫情影響的前提下,舉辦相關的螢火蟲觀賞活動,鄉親可以加入「螢在金門」臉書社團,共同關心地區螢火蟲復育工作及獲悉相關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