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金門縣文化局主辦,台灣攝影博物館文化學會承辦的《醉影金門》展,特別策畫一個以金門為主題的展,首展特別選在學會理事長張國治的家鄉金門縣文化局展出,展期為10月23日至11月3日。金門場當天講座主題為「捕捉那暗室中晃動的影像│從《醉影金門》看攝影檔案的徵集、整理與脈絡建構」,期間並安排與當地藝文人士交流,歡迎對攝影有興趣的鄉親踴躍參加。
金門場講座報名專線聯絡人:黃麗珍0921859063(台灣攝影博物館文化學會秘書);E-mail:Email住址會使用灌水程式保護機制。你需要啟動Javascript才能觀看它。策展分享會訂於10月23日14:00(展場)舉行;講座、藝文交流時間為10月23日15:00-17:00,地點在金門縣文化局三樓會議室(限70人)。講題:捕捉那暗室中晃動的影像│從《醉影金門》看攝影檔案的徵集、整理與脈絡建構。主持人(策展人):張國治博士;講者:吳宇凡博士(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文化事業發展系助理教授)。
台灣攝影博物館文化學會是一長期推動攝影文化成立國家級攝影博物館的非營利組織。策展人在策展文中提及「以金門主題展,再現金門歷史與現況,攝影作為文化資產之器用,照片即檔案的概念之外,而更大的過往背景來自於紀實攝影文件(documentary)本質的隱含。於此,募集金門的相關影像及文件,無論是個人拍攝的老照片或現今創作,不論彩色或黑白,不論前置或後製,媒材不拘,更可搭配身邊手稿、書信或實物,以喚起一個時代的記憶並組構成為時代的容顏。以觀景視窗下的喀擦之聲去喚起一座島影記憶,以舊文件、物件觸摸一座島嶼的身世。光影之下金門的書寫及構圖,亦是人類處在黃金比例時空下的一種量度方式。」
「照片即是一種文化資產。所要展開的:亦即攝影作為文化資產的可能及載體的觸探性,攝影的符碼如何演繹文化、累積文化資產。攝影術發展至21世紀今天,早已承載無遠弗屆的社會傳播力量,亦作為傳播知識之最佳利器的概念,現今,攝影照片在歷經時光披沙瀝金後,均極有可能成為珍貴的文化資產。」
此次展出有兩大軸,有金門攝影創作、史料,攝影創作分成以下三大類型展出:「戰史蹤跡迷」、「浯洲吾民樣」、「藝憶人文風」,約有近百件作品,除此更一併展出金門相關老照片及文件。而參展者出生年為1929-1983年之間,涵蓋老中青三代。作品年代為1965-2021間。參展者有現年91高齡,曾在外交部專職攝影四十年的許捷芳,除了見證本國外交史之外,也紀錄了1965年左右外賓至金門參訪的珍貴影像,另有多位前輩攝影家參與展出,有周鑫泉、莊靈(曾獲國家文藝獎)、呂良遠等,其中不乏大學教授如張國治、姜麗華博士,攝影記者的黃子明、影像創作者有顏明邦、江思賢、徐欽敏、張哲榕等人。
史料內容是篇篇感人的故事,藉由此展讓我們有機會發現,身在金門最艱困的時期,有一群為國家默默奉獻與付出的人,如黃伯驥口述記錄〈服役(軍醫)於823砲火下之金門〉、趙孝萱提供父親花崗石醫院首任院長趙善燦少將留下的金門醫療工作的文章、莊靈老師提供大哥莊申於金門服役期間與父親莊嚴(曾任國立故宮博物院副院長)的書信往來,其中有發現漢磚的始末,以及後來與臺大教授臺靜農求證漢磚的書信。
由於金門的歷史、地理、文化有其特殊性,《醉影金門》推展的是攝影與檔案結合的一個觀念,在這裡理出的是一個觀點,一種看金門的視角,讓觀眾不論是金門人或非金門人進入此展覽,從看見→思考→傳承(保存、建置)→發現→再創造中,拉出金門每一個面向的深度與廣度,也希望讓金門當地的有志之士,多多將金門的珍貴史料整理與發表,並持續挖掘更多待出土的文獻,尋找出更多的金門之最(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