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金門過去因數十年軍事管制的關係,因此保留下許多龐大戰地特色建築與戰地工事。日前國立金門大學建築學系、戰地史蹟與閩南建築研究中心特別辦理「地下金門--戰鬥坑道秘境踏察」工作坊,總計近50名學員參加研習,藉著對地下金門一系列的探索,校方期待建立年輕學子正確的遺產保護觀念,並協助他們成為未來推動文化遺產保存的尖兵。
金大校長陳建民表示,金門因地理與歷史的特殊性,在文化與軍事遺產保護推動的過程中,民眾參與教育推廣的落實與否影響甚大。而遺產保護的對象不單只是遺產本身,民眾教育之工作也為遺產推動保護的重要執行議題。陳建民說,持續強化地區民眾對金門遺產的基礎認識,凝聚各界推動保護遺產的共識,以及建立合宜的教育推廣機制,並擴大培訓在地的人才,是金大持續推動大學社會責任及深化遺產保存工作中最重要的方向之一。
金大建築學系教授暨戰地史蹟與閩南建築研究中心主任曾逸仁指出,這項研習著重於讓民眾理解金門的地下坑道歷史與特色,以金門戰鬥坑道的歷史探訪與體驗學習為主題,透過體驗兩岸對峙時期國軍構築之地下坑道,及為鞏固我軍抑制信念所設置的精神標語,以講座、現場踏察及討論方式,深入瞭解金門在戰爭最前線的故事與歷史發展,並採探訪坑道秘境的方式,激發參與學員對軍事遺跡的重視與理解,導入體驗與現場學習的保存教育活動中。
曾逸仁進一步表示,過去金門採全島軍事設施轉為地下化,以保存戰力、強化火力,這些坑道包括可在作戰時適時提供物資補給之物資坑道;兵力支援及後備補給人員救傷之人員後勤坑道;供戰車停駐使用之戰車坑道;陣地反砲擊作戰使用之火砲坑道;一線據點掩蔽與反登陸使用之海防坑道及供民防演訓防砲使用之民防坑道等不同類型。其中,「金門雙乳山坑道」因位於島上的蜂腰地帶且地勢險要,具「瞰制南北海岸,扼東西交通咽喉」之重要戰略位置,故為構築軍事防衛工事的重要地點,做為指揮作戰及人員避難使用,至今仍是金門唯一貫通中央公路(伯玉路)之坑道系統。
金大表示,金門坑道體系錯綜複雜,貫串軍隊的旅部、營部、連級部隊、砲兵觀測所、環形陣地、周圍火力據點及防衛構體,數個坑道出入口皆與地表營區配置巧妙銜接,空間系統龐大而完整,造就了結合環形坑道、主副坑道與地面營區嵌合之軍事文化地景。本次研習特邀請來自台灣的「忽悠旅社」團隊,帶領學員進行「單打雙不打」桌遊體驗,讓學員能藉由桌遊認識金門「 單打雙不打」的過往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