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自然地景保育與教育培訓活動結業

      【本報訊】金門縣環境教育學會辦理「110年金門縣自然地景保育與教育培訓」,學員探訪東半島地質地景,學習情緒高昂,講師們傾囊相授,期許為金門地景保育資源的推廣,許下諾言,以金門花崗岩的堅硬之精神,不斷學習,並與國際接軌,共同為保育地質地景而努力。
        金門縣環境教育學會為增進金門地景保育人員的知識及技能,促進地區地景保育的永續經營與發展,提升地景保育的意識及觀念,在金門縣政府指導下辦理三梯次的地景保育專業人員培訓課程研習,對象包含社區人員、地景保育承辦人員、導遊人員及對地景保育充滿興趣的社會大眾,第一梯次於日昨在林務所展開,總計有37位學員參加講習。
        建設處長陳祥麟開幕致詞時表示,盼學員認真學習,未來能成為地景保育專業人員的種子教師,以達成地景保育永續發展的目標。林務所所長鐘立偉也在會中致贈所內陳西村所著的《海岸守護者》,並勉勵學員多多運用林務所資源。
        活動課程從地景保育的認識、地質公園的推動說起,講師由吳啟騰、林英生輪流擔綱,金門的地質結構豐富且具多樣化,地質的組成以花崗岩類為主,經風化、侵蝕、沖積影響而造成現今的丘陵地形,尤其金門的火成岩與花崗岩基底及地質歷史截然不同於台灣本島,紅土雨蝕溝及高嶺土臺地、風成石英沙丘、玄武岩熔岩流及貓公石海岸更是難得一見的特殊地質景觀。

金門縣環境教育學會辦理「110年金門縣自然地景保育與教育培訓」。(金門縣環境教育學會提供)
        下午的課程以戶外實地踏勘的方式進行,講師由吳啟騰、林英生及陳西村老師分組進行,從南石滬公園、復國墩、田浦走進岩石的海岸,探查花崗片麻岩中之角閃岩質包體及被角閃岩脈、偉晶花崗岩脈、石英岩脈、輝綠岩脈等侵入之特殊地質探查。
        講師們也介紹后扁海岸、寒舍花海岸地景,同時講述天摩山與馬山地景演變與未來的發展,由地景變遷進而探討歷史文化之演變。粗粒的花崗岩與岩石礦物緊密結合,使其具有極佳的抗壓性、抗風化,形成許多獨特結構的岩石。接著講述后扁的花崗石質細緻厚密之特色及寒舍花岩石風化後之各種紋路現象,說明海岸風化沖蝕所造成之特殊地景,並探討馬山興建碼頭,對地景保育之衝擊與其未來發展。
        從實地觀察中,學員表示藉此了解海岸風化沖蝕所造成之特殊地景,驚嘆大自然造物者之神奇,更體悟到地景保育之重要,人人都有一份使命感,為金門豐富的地景而自豪,更期許一起來守護。而海岸地景之生態,其間有多樣的植物生態,如濱刺麥、草海桐、龍舌蘭、馬鞍藤、月見草,都在植物專家陳西村老師的解說中,見證了其生命的韌性與堅毅。
       活動在學員和講師的互動下圓滿結束,紛紛表示感謝大自然上了最美好的一課,有學員在學習評量問卷中,更寫下了深刻和敬畏的學習心得,希望未來能為金門的地質景觀貢獻一己之力,推廣金門花崗岩的堅韌,也學習花崗岩努力適應環境的精神。
       理事長吳啟騰表示,本活動由該學會主辦,金門縣政府建設處為指導單位,協辦單位為金門縣林務所、金門縣水產試驗所、金門縣烈嶼鄉公所;活動中戶外踏勘時,同時可對環境變遷進行了解及記錄,以建立地質完整資料,並作為未來金門地質地景保育政策的依據,以及將來在研擬配套之策略與建議,可供公部門參考。
       本培訓課程預訂於9月4日辦理第二梯次西半島地質、9月18日辦理第三梯次烈嶼地質,期為金門地質景觀做完整紀錄與解說導覽之培訓。相關活動諮詢可洽0911870571陳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