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由金門縣文化局主辦的「隨心所藝謝華東陶藝展」,將在4月10日至4月26日於文化局第二展覽廳展出,歡迎有興趣鄉親踴躍前往欣賞。
本次展出係謝華東校長退休後歷時2年,用手拉坯的隨意創作,不知燒壞了多少件作品,終得以36件呈現。有釉下彩畫小雞,東張西望的小雞十分可愛、有用書法草書刻劃在坯體上,草書字體飛舞與陶對話也相當有趣、有兩性生活創作呈現和樂面、有以孫女為題的塑形稚臉及豎立兩串辮子討喜可愛、有純粹觀賞性小孔瓶用釉藥襯托讓其嫵媚亮眼、也有大開口功能型養魚缸,數條魚繞游其間增趣不少,還有其他作品,完全隨心所藝,期盼鄉親屆時蒞臨觀賞指導。
陶藝的藝術可追溯至石器時代。最早的陶器僅用於民生器皿,但隨著技術和製造工具發達,製陶逐漸變成了一種藝術。原始陶器通常用手工捏製、泥條盤築法成型,多為細泥紅陶,用篝火燒製,燒成溫度低,燒結程度差。仰韶文化時期的彩陶常用泥條盤築法成型,有黑色的幾何圖案作裝飾,晚期出現了以人物為主體的圖案。大汶口文化時期的彩陶使用了慢輪成型的工藝。陶輪的發明,為製陶技術帶來了革命。龍山文化出土了黑陶、灰陶、紅陶、白陶等多種陶器,其中黑陶使用快輪成型技術以及刻花、鏤空等裝飾手法。
謝華東校長一開始的陶藝,只是把它做退休後的休閒樂趣,但他發覺傳統陶藝已不能滿足其創作的慾望,以至於絞盡腦汁自創新的陶藝手法,把機器的匠氣改成用手拉的方式,形成另一種力與美的生命,更別於一般的陶藝,在不怕失敗與不厭其煩的努力下,終於實現夢想。在百花爭艷的情況下,拉出自己個人的風格,用不同的手法,拉出陶藝的力與美,讓人感到生命的喜悅。所以每一件成品的誕生,都是唯一的作品,絕無法複製或相似。
謝華東的手拉坯拉出了幾何圖型外的力與美,渾然天成的自然,演繹著生命的力量與自然的美學,這是陶藝寫意的極致。
八十二年謝華東開始在國立台北教育學院接觸陶藝課程,兒時玩沙捏泥的童趣,一下拉到情感理論實作的位階,又加上釉藥與火交融出的作品,光彩奪目讓人為之傾倒,當時發覺那就是自己要的興趣,一頭便栽進其領域中。畢業後除了設立工作室創作並在學校做推廣教學。陸續個展五次、聯展數十次,遍及金門、台北、台中、高雄、廈門、同安、翔安、泉州、漳州、東山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