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九位參與起造烈嶼八二三砲戰紀念碑和勝利門的老兵,在當時工程組組長林順枝的帶隊下,親友團一行23人舊地重遊,細數回味當時烈嶼軍旅生活甘苦點滴,烈嶼鄉鄉長洪若珊前往歡迎(見圖),感謝他們對烈嶼這塊土地的付出與情感,希望退伍的老兵有空能回來走走,再次重溫那段青春歲月的時光軌跡。
每個來到烈嶼的遊客,第一個踏訪的景點,幾乎都是「勝利門」和「八二三砲戰紀念碑」,它已經成為烈嶼最具代表性的地標之一,與「八達樓子」相互輝映。落成於民國75年的「勝利門」和「八二三砲戰紀念碑」,年代雖然不算久遠,卻因為撤軍之故,這段歷史也被湮沒,但日前它終於迎來闊別多年的老朋友,當初起造的通信連老兵,由林順枝先生帶隊,第一次回來探望他們年輕時一石一瓦親手打造的精神堡壘。
現從事土木包工業的林順枝先生,帶著八位軍中同袍,響應2020金門老兵召集令,再一次踏上這個充滿他們年輕回憶的島外之島。這些通信兵說,當時他們剛換防來到烈嶼,就接到這個任務,那時候很多連隊都分配到不同的建築工事,所以由通信連來蓋「勝利門」和「八二三砲戰紀念碑」,彷彿也是理所當然的事,印證了「軍人除了生孩子,什麼都會」。
林順枝先生回憶,當時由他指揮、協調所有的建造事宜,在什麼工具都匱乏的年代,只能用人力來彌補,所以他們是純手工製作,像攪拌水泥,沒有水泥預拌車,都是一圓鍬一圓鍬的鏟;沒有泵浦車,用腳踏車的輪框來當支架,輸送水泥。石頭爆破完後再去撿,沙子要用洗臉的臉盆去裝,沒有斷鋼機,鋼筋要用人工鐵鎚斬斷。碑身上的「八二三砲戰勝利」大字則是他親手寫的,雖說當時相當克難,但終不辱使命。
鄉長洪若珊獲悉老兵的到來,特別到湖下村勝利門跟大家合影致意,並致贈每人一份地方糕餅伴手禮,歡迎英雄重返英雄島。洪若珊表示,因為有國軍才有今日的烈嶼,當年的駐軍養活了無數的家庭,現在返金遊玩,除了是烈嶼芋頭的盛產季節,還有縣府舉辦的白色秘境跟鄉公所舉辦的打卡送好禮、住宿送好禮活動,希望大家每年都可以跟候鳥一樣,定期的回來舊地重遊、享受美食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