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首次在金門辦傳統匠師資格審查

       【本報訊】文化部傳統匠師資格審查於日前分別在臺灣和金門同步登場,金門場為歷年來首次開辦,審查工項為金門較為常見之漢式大木作及泥作(土水作)二種工項。

       109年度傳統匠師資格審查金門場首度登場,在國定古蹟朱子祠舉行學科測試,共有十位考生參加。金門縣副縣長黃怡凱和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局長施國隆、金門縣文化局局長許正芳、國立金門大學建築系系主任曾逸仁,也都到場關心。施國隆希望傳統匠師資格考試未來陸續在金門舉辦,並有愈來愈多人報名參加,也肯定金門縣在閩南傳統建築和歷史古蹟、建築和文化保存維護的用心。

       文化部109年度受理申請傳統匠師資格審查,今年首度到金門舉辦,考場設在朱子祠講堂舉行。副縣長黃怡凱表示,讓在地匠師不用大老遠跑到台灣參加考試,可以省下一大筆交通和住宿費用,有助考生取得國家考試認證,並強調,這樣的傳統匠師考試,是中央和地方很好的合作模式。

       施國隆表示,近年來文化部每年辦理兩梯次傳統匠師資格審查,每年皆有澎湖及金門匠師考生遠道而來應試。金門需要保存修復的古蹟、歷史建築數量並不亞於臺灣本島,惟金門目前具傳統匠師資格者92人(占全國具傳統匠師資格757人的12%;其中大木作有20人,土水作45人),50歲以下僅5人(占5.4%),其中大木作與土水作都各僅只有1人,可見亟需引入文化資產修復技術之新血。本次增開金門場的目的就是希望讓更多具傳統匠師資格者投入文化資產修復現場;可喜的是,本次金門縣報名傳統匠師資格審查共有10人,其中50歲以下就有7人,且九成均擁有高中以上的學歷(含大專)。
       今年文化部第二梯次的傳統匠師資格審查報名十分踴躍,共計有漢式大木作、日式大木作、小木作、鑿花作、漢式瓦作、日式瓦作、泥作(土水作)、石作、泥塑剪黏及彩繪作等10項技術項目,共計有90人報名(含金門),昨(20)天金門考場的考生全數到考,臺灣場的考生則有77人到考,總到考率為96.6%。本次報名人數相較以往有大幅攀升的趨勢,其中50歲以下的申請者便有77%,且82%以上的申請者具有高中以上的學歷(含大專),顯見已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及高學歷者願意投入文化資產的修復工作;有望是政府及民間大力推動文化資產保存所帶動之效應,同時對匠師本身也是技術的肯定及未來職涯的保障。目前文化資產局刻正積極發展文化資產修復人才專業證照制度,就是希望保障相關從業者的權益,創造更優質的職場條件,以吸引更多新血投入文化資產修復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