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民俗植物是保存先民文化的一部分,文獻記載:金門之民俗植物分為食用、慶典禮儀、民間文學、童玩、畜牧、建築材料、日常用具、農漁業用具、辟邪及圖像、藥用、其他等,共11類。其中又以禾本科、菊科、豆科植物使用最為廣泛。
長期著墨於植物生態領域研究的地區植物專家陳西村指出,植物與人類的生活密切,舉凡日常生活的食衣住行,乃至藝術欣賞、工商業、醫藥、能源供應等所需的原料,均需植物直接或間接的供給,而植物伴隨著人類的發展,每個地區都會衍生出其獨特的民俗。
特別是在民俗植物辟邪這一塊,據了解,金門辟邪文化的產生背景,與其自然環境及人文背景有密不可分的關係;金門為一蕞爾小島,孤懸海上,自元朝起海盜倭寇四處劫奪、無所不為地處戰地,又明末的戰亂、清初的遷界、民國的戰備;再加上天災與時疫不斷,面對不可避免的困境,金門先民選擇藉由靈異的神力以相抗衡,利用辟邪物設置來驅魔與祈福,也換取內心的平靜與踏實,這不但是一種宗教信仰,更是一種生活方式。
金門文史工作者葉鈞培老師也指出,金門地區辟邪物之類別,大致可分為村落辟邪物、廟宇與宗祠辟邪物及民宅辟邪物三種。鼎鼎有名的風獅爺、石敢當、風雞……等多為村落辟邪物;而植物的部分,多屬於民宅辟邪物,並以運用於門楣上之擺設為多,其作用為保護住家的安全。有鑑於這類民宅辟邪植物愈來愈少在金門的老屋頂被發現,陳西村日前特別向媒體說明「金門民俗植物~肩擔草」的生長和分布情形。
陳西村說,「肩擔草」的中文名叫瓦松,又有肩疔(tan)草、瓦塔、松塔拉子、向天草、天王鐵塔等各種稱呼,在大陸的一些農村常見於土木結構的老瓦房上方,由於長得像塔松一樣,故名瓦松,此種植物的生命力頑強,耐旱耐寒力強,當瓦松的種子熟時就會散佈在屋頂的瓦溝里,一直等到雨季來臨時吸收足夠的水分,迅速的發芽長根,長成植株,且又很快的開花結果,生命的週期在很短的時間就完成,雨季一過由於缺少水份,很多都會直接枯死,如此不斷的重複者。
陳西村表示,金門的「肩擔草」大多種於容器內,在枯水期少有枯死,只是生長不良而已,且屋頂上少有積土現象,因此幾乎不會看到屋頂上都是瓦松的盛況,只有少數的村落有種植。
而根據他的調查,目前可以觀察這種植物種植的地方有山后下堡、瓊林、陳坑及古寧頭北山等地,這些盆栽通常種植於屋子正面大門上方,當作避邪植物用,植栽皆有百年以上的歷史。此種植物之種植源於金門早期很多人因長期擔重物,為此肩膀上很容易生疔(tan),此種物的種植物目的是希望在進出房子的過程當中可以得到庇佑避免生疔,萬一生了則可以當作藥物使用。
不過,陳西村也說,近年來金門「肩擔草」已很少種植在屋子上方了,許多老屋的「肩擔草」也常常隨著房子的修葺而消失不見,實在可惜。瓦松,學名Orostachys fimbriatus(Turcz.)Berger,景天科 Crassulaceae,多年生肉質草本,莖略斜伸,全株粉綠色。基部葉成緊密的蓮座狀,線形至倒披針形,綠色帶紫,或具白粉,邊緣有流蘇狀的軟骨片和1針狀尖刺;莖上葉線形至倒卵形,長尖。花梗分枝,側生於莖上,密被線形或為長倒披針形苞葉,花成頂生肥大穗狀的圓錐花序,幼嫩植株上則排列疏散,呈傘房狀圓錐花序,花瓣淡紅色,膜質,長卵狀披針形或長橢圓形;蓇葖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