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金門地區前陣子新聞報導在回收垃圾中發現古契約書近百張,轟動一時,有鑑於此,金門采風文化協會特別邀請文史工作者兼文物收藏家陳國興主講「紙張的保存與維護」,深入淺出配合實物教學,讓與會民眾獲益良多。
日前活動由文化局文資科主持,金門采風文化協會理事長葉鈞培引言,配合107-109金寧鄉宮廟宗祠文物普查建檔計畫第六次說明會,本次主題是紙張保存與維護。協會邀請文史工作者兼文物收藏家陳國興主講「紙張的保存與維護」,這項活動是於二十日上午九時三十分至十二時假金寧鄉三樓會議室舉行,吸引近五十位愛好民眾的參加。主講者陳國興為配合教學,特別帶了十幾項字畫文物、契約書、手札、以實物教學,與學員互動,剝析各種紙類的保存及方法。
陳國興指出,紙質文物損壞的外在因素:
一、溫度:溫度乃表示空氣中冷熱程度的指標,是物體熱能的量度,熱能是促進有機質文物變質的一種能量形式,當溫度越高,原子、分子相撞的機會就越多,化學反應就加快,溫度越高,紙張半衰期越短,反之,溫度越低,半衰期越長。溫度忽高忽低,對紙質文物的保護也是不利的,溫度忽高,蒸發到空氣中的水汽量就增加,空氣就過於潮濕;反之,溫度忽低,蒸發到空氣中的水汽也就忽然減少,空氣就過於乾燥。由於溫度忽高忽低,則會造成紙張中的纖維忽脹、忽縮,而影響紙張纖維的抗張強度。
二、相對濕度與絕對溼度:濕度為空氣中水汽含量或乾濕的程度。相對濕度:因溫度變化導致環境中相對的濕度變化。絕對濕度:直接呈現環境中的濕度,不考慮溫度變化。潮濕環境使紙張受潮、纖維水解,耐水性差的字跡色澤褪色,模糊不清。也利於黴菌滋生繁殖,使紙張霉爛、蟲蛀、變質。
另外會加速其它有害物質(如大氣中酸性氣體CO2、NO2、SO2等),易被潮濕紙張的水份吸收,加速酸化。
三、光照:可分為自然光和人工光。自然光即天然光(陽光),是人類正常生活中所必須的,它隨著大氣環境隨時在變化而不穩定的照明光源。據資料介紹,自然光的能量分布:紫外線(290-400nm)約5%;可見光(400-780nm)約45%;紅外線(780-3200nm)約50%。(還有微量的輻射光)光具有二象性、波動性和微粒性,即具有電磁波的性質,同時它具有能量微粒或量子組成。光對紙質文物是有損害的,假如把紙質文物(報紙或書)放在陽光或紫外線直接照射,紙張會變黃、發脆與粉碎。紙質文物放在櫃子或箱子裡情況就不一樣,仍保持原貌,紙色潔白如玉,完好無恙。光對紙質文物的危害,一般認為是光的熱作用與光化學作用造成的。
而蟲害可分蠹蟲、蟑螂、衣魚、煙甲蟲、白蟻等五種。衣魚又稱銀魚,為地球上最原始的昆蟲,衣魚棲息於溫暖且相對濕度高之處,衣魚的蹤跡出現,表示建築物濕度過高。蟑螂喜歡溫暖、潮濕環境,屬於雜食性。有機質材質的文物最容易遭受危害。其卵在卵莢內只要15天就能孵化出來,其平均壽命3個月~1年左右。煙甲蟲煙葉、乾糧、飼料、種子、粉料、皮革衣物及紙張皆為其蛀食之對象。一次可產30個卵在紙質裝訂處、凹陷、皺摺與縫隙,蟲卵在6-10天內會孵化。白蟻-乾木白蟻、家白蟻其生態習性主要可分成二大類:乾木白蟻、家白蟻(住地下白蟻),皆可危害典藏環境及所藏文物。黴菌紙質上常見菌種有五種:桔青黴、黑麴黴、米麴黴、黃麴黴、毛黴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