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殖大和藻蝦~農工榮獲水產群佳作獎

      【本報訊】國立金門農工水產養殖科今年初成功繁殖大和藻蝦,並且以「輕輕鬆鬆繁殖大和藻蝦」專題製作,參加由教育部主辦的一○八年全國中等學校專題製作,在決賽中獲得了「水產群佳作獎」。

     這項專題是在養殖科主任董倫如,老師李協諺兩人擔任指導,並有養殖場場長陳木漳協助進行日常管理。水產養殖科的黃友城、陳宣翰、李周儒等三位同學參與這項專題研究。而這三位同學本身就是養殖場志工,對於養殖相關事務非常的嫻熟,平時就會利用日常放學後以及假日時間投注心血來研究大和藻蝦,雖然也歷經不少次的失敗,但是經過他們的認真研究、實驗,終於繁殖出高難度的大和藻蝦。

     據了解,「大和藻蝦(Caridina multidentate)」在水草缸中清除「附著性藻類」的能力一流,加上蝦苗無法在淡水中成長增生,因此放養蝦數固定,不會因增生小蝦而破壞水草缸生態與景觀,因而深受喜愛。不過目前國內國外都無法大量繁殖,就算有成功養成的消息,但養成的數量也不多,導致需大量的野外採集來供應國外需求,此舉也恐會造成生態失衡的疑慮。
      科主任董倫如說,此次能夠成功順利養成大和藻蝦蝦苗,主要是找到適合的餌料「擬球藻」來作為蝦苗的餌料,才能順利成功將蝦苗養至下沉小蝦。雖然以育成率而言並不高,又或許擬球藻對於大和藻蝦蝦苗來說還不是最適合、最好的餌料,但至少此次的專題中,研究團隊已經成功找出一條成功育苗的路。而且在移至大水槽的幼蝦經過兩個半月的飼養,不僅可見到抱卵的母蝦,又可在水面上再度見到浮游的蝦苗,經由這次成功的經驗,在日後培育大和藻蝦蝦苗時也能有育苗的基本流程S.O.P來進行操作,因此他也希望日後透過人工繁殖大和藻蝦可以減少野外族群被採集的壓力,更能穩定增加外銷產值。
       找到大和藻蝦幼苗的餌料需求方式,才能大量繁殖,這就是關鍵;就如同打開北極航道,找出有效又能縮短航程的通路是一樣的,金門高職校長劉湘金對於學生的研究精神十分肯定,她說,專題製作的目的就是培養同學創新思考模式,養成研究精神。全國中等學校專題製作競賽是教育部指定的大賽,每年由各類群科中心經初賽、複賽的篩選淘汰,再至全國決賽的競爭,過程雖極具挑戰與辛苦,但果實卻是甜美的。養殖科這五年來共得三次佳作一次第二名,成績斐然,為校爭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