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鹽業做為金門先民賴以為生的主要產業,文化局在本月14、15日舉辦「浯島中蘭˙鹽續晶采—中蘭鹽場遺址導覽解說活動」,邀請民眾一起瞭解金門的鹽業,探究先民的足跡。
中蘭鹽場遺址導覽解說活動由金門縣文化局主辦,委託言古文化有限公司執行,訂於14日(星期日)、15日(星期一)二天的下午1點40分至4點辦理兩場次。本次計畫係為了介紹考古學之研究方法外,並探討金門縣中蘭鹽場遺址年代背景及其相關文化內涵。報名活動已於7日截止報名,文化局承辦人員表示民眾報名非常踴躍,二個梯次幾乎滿額,感謝民眾對金門在地人文歷史的關注。
金門產鹽歷史記載已有七百年,金門縣志提到:「金門之建場徵鹽,始自元朝大德元年(公元1296 年),場轄十埕」,元代建場徵鹽時期的浯洲場辦公處,設在沙美附近的東埔村石鼓山下,浯洲場下轄官鎮(今官澳)、永安(今西園鹽場)、田墩、沙美、浦頭、斗門、南埕、保林(今西浦頭至古寧頭一帶)、東沙、烈嶼(今上庫至上林一帶)等十個鹽埕,其中永安埕即是今日的西園鹽場,而南埕鹽場是在今劉澳、浦邊至瓊林一帶,也就是中蘭出海口,就是中蘭鹽場。
中蘭鹽場出土了宋元時期的文物,文化局指出,針對中蘭鹽場遺址出土宋元時期遺物地點進行考古學調查與試掘工作,對於中蘭鹽場遺址之宋元時期文化層與文化遺跡的確認,及其歷史文獻記載之南埕場的關聯性問題,具有重要研究意義。
台灣的鹽場可分為「土盤鹽田」和「瓦盤鹽田」,瓦盤鹽田的結晶池是由瓦缸片鋪成,較易吸收太陽短波的輻射熱,所生產的鹽粒細小而潔白,適合精製,這種鹽田在收成之後,略予沖刷就可以再引入海水繼續晒鹽,省時省工。中蘭鹽場屬於瓦盤鹽田,海水經過數道蒸發池蒸發後,方可得到鹽晶,堆在池底的鹽再由工人耙鹽、挑鹽,最後才在市面上流通販賣,早期的鹽業大抵是如此的情形。
中蘭鹽場遺址導覽解說活動由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博士、言古文化有限公司負責人—顏廷伃進行解說,憑藉其多年從事考古工作的經驗,於中蘭鹽場遺址發掘的過程中,辦理兩場考古遺址展示教育活動,透過現場解說帶領民眾了解目前田野發掘現況、認識考古學工作方法,從而理解文化遺址價值與重要性。
文化局提醒報名參加活動的朋友們,因中蘭鹽場位處於潮間帶,當天活動請穿著雨鞋及防寒衣物,並自備飲水及防蚊蟲用品等,遵守工作人員所說明之事項及注意自身安全。集合地點為中蘭村42-1號三六九商店旁之空地,請準時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