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邊何氏古洋樓~述說一段歷史故事

   【本報訊】「我爸當年是搞地下工作的」,拜訪浦邊何氏洋樓時,屋主何成龍這樣介紹起他的家族和洋樓的故事。

     何氏洋樓屋主為從公務體系退休多年的何成龍,任金門縣何氏宗親會顧問的他,對於洋樓和家族的故事,始終是「聽說」的居多。「我是我外祖母拉拔大的,老家雖然就在外祖母家旁,但沒入住過,直到2000年時。」

      何氏家族定居浦邊約在明代初期,是當時聚落中的最大家族。何氏洋樓為何成龍的祖父何敬宙於1915至1920年間創建,何敬宙早年前往新加坡、馬來西亞、呂宋(菲律賓)等地經商,因出洋經營事業有成,返鄉建業。同時期浦邊何氏族人同樣下南洋的,也紛紛建了數幢洋樓,在何成龍的老家附近幾公尺處,即為碧月軒。浦邊的洋樓之多,次於前水頭及後浦,排名第三,可見早年的繁華。
      何氏洋樓之建築平面格局為五腳基洋樓,為坐西北朝東南向之二樓式外廊建築,相較於附近其他興建的各式大型洋樓,平面格局與立面形式顯得簡潔單純許多。支撐著洋樓二樓樓板及屋頂的木頭,多數已遭蟲蛀,百年風華如今可見者大抵上剩外牆可見一斑。建築在1949至1955年間曾有國軍借住,建築體背面牆上有著斗大的「反共抗俄」標語,表現金門特殊的戰地歷史;在二樓前廊外牆有著用不同顏色的蠣殼洗石子組成之國旗與黨徽以及民國初年的五色旗,是目前仍可見的特色。

    「父親在我小時候就離家了,我是外祖母一手帶大的。」何成龍對於家族長輩口中的父親,記憶不是那麼深刻。何成龍的父親何文註早期參與抗日地下組織—金門復土救鄉團的活動,何文註為了躲避日本人追緝,帶著懷孕妻子周氏利用門板作為交通工具前往大嶝島避難,並在大嶝避難期間生下了何成龍,待日軍追捕行動和緩後,才帶著妻兒回鄉。然而在何成龍一歲六個月後,母親周氏因病過世,且隨著抗日活動緊繃,何文註留下幼子交予岳母撫養後,在抗日組織協助下,經由大嶝再逃往印尼。在何文註逃往印尼後,日軍並未放棄追緝行動,日軍對其舅舅一家進行多次刑訊,企圖追問何文註先生下落。
    「家裡的人在日軍威逼下,也沒吐露任何有關父親的消息」何成龍如此說著幾十年前的故事。何文註到達印尼後主要從事教師工作,並在印尼當地再娶一位華人婦女,並育有三男三女。何成龍表示,父親到印尼後鮮少有書信往返,曾寄回一千元後便再無音訊。直至民國九十三年何成龍赴印尼探親時,才知父親早已在印尼另組家庭並亡故之訊息。
       房子除曾讓國軍使用六年,也曾借給宗親居住使用達十五年,其餘時候多是閒置的。在何成龍入住後又稍有改建,外貌基本上沒有更動過,內部裝潢卻早失了百年古洋樓的感覺。「現在我搬到金寧去住了,這房子也無啥,放著,左鄰右舍也會照看。」老家在2003年登錄為歷史建築,經文化局認定,將投入經費進行活化修繕,何成龍對於即將得見新貌的老家有幾許期待,「如果改作民宿的話,你看怎樣?」對於這點,在旁的人也只有實話實說「地點是個問題」。過往的繁華歲月不復,建築久經風雨早已斑駁,但對於家鄉再興盛的念想從未斷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