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廈合作~兩岸昨共同放流魚苗

 【本報訊】金廈海洋單位共同辦理的「兩岸魚苗共同放流活動」在金廈海域登場,由金門縣水產試驗所及廈門市海洋與漁業局共同舉辦,雙方共放流黑鯛、黃錫鯛、真鯛等共計六十八萬尾。不過也有民眾憂心,雖然有關單位有心放流復育,但是對岸毫無節制的抽砂,甚至越界盜砂,可能破壞底棲魚種的棲地,也讓放流美意打了折扣。

兩岸昨日舉辦共同放流活動,共計放流六十八萬尾魚苗。(許峻魁攝)(JPG)

 近日氣候不穩,陰雨綿綿,所幸昨日上午的金廈海域風平浪靜,在金門水產試驗所所長楊文璽、建設處漁牧科科長樊德正以及廈門市海洋與漁業研究所所長盧小寧所率領的兩岸漁業單位近百名漁業技術人員與十多艘工作船的協助下,共計數十萬尾的小魚苗,順著漁棚滑入檳榔嶼附近的大海,這也是每年兩岸最大的年度放流盛事。

 兩岸放流今年已是第三屆,水試所所長楊文璽表示,金門水試所今年選定放流之魚苗物種分別為:黑鯛、黃錫鯛、黃鰭鯛,共計八萬尾;而廈門市海洋與漁業局,則是帶來了大黃魚以及真鯛共計六十萬尾。而選擇這些魚種進行放流,主要原因是這些物種都是金廈海域中常見物種,而放流之種苗其體長均在五公分以上,均為健康且經過國內權威單位檢驗無藥物殘留之魚苗,因體型已發展較大,在海洋中有較高的活存率。

 近年來兩岸透過共同放流的活動,雙方合作希望能夠讓兩岸之間的漁業資源不至於枯竭,並透過人為復育方式來活化漁業資源,不過令人憂心的是,兩岸漁業單位為了恢復並保護這片海域的漁業資源的同時,對岸的抽砂船日以繼夜的終年不止的抽砂行為,卻也嚴重破壞著底棲魚類棲地,但是對岸邇來建設的發展,抽砂船越界抽砂的情況,也讓海巡單位抓不勝抓。

 金門海巡隊主任黃文忠說,陸方由於近年來過度捕撈,不過金門海域方面,由於水產單位近年積極復育,因此海洋資源也相對豐富。而大陸抽砂船越界盜砂,從海底抽砂的方式,不但會讓海底地形造成嚴重的破壞,也會造成海底漁業的棲息地消失,此舉也會造成漁業資源的枯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