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沿海部落文化~吉安溪海岸工作坊

  【本報訊】吉安溪位在花蓮市與吉安鄉交界處,在聯合排水匯流處對岸,即吉安溪舊河道沿南濱公園側形成隔離水道往北連通至南濱抽水站轉折入海,經第二批次水環境改善計畫工程整建兩岸步道,與南濱公園成為花蓮市與吉安鄉居民休閒運動及觀光遊憩的場域。

在側邊欄中搜尋

  為改善隔離水道親水環境與生物性棲地,縣府正辦理「洄瀾灣流水環境改善工程」,整體規劃吉安溪水環境空間發展藍圖,吉安溪下游至河口段環境如何改善規劃與公共權益尤其相關,特別是吉安溪河口經常因海岸漂砂問題成為沒口溪,更是關鍵的課題。

  111年4月14日花蓮縣政府建設處針對此課題於府內辦理「吉安溪海岸工作坊」,邀請經濟部水利署第九河川局、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花蓮分局、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田水利署花蓮管理處、本縣環保局水巡守隊、臺灣港務股份有限公司(花蓮港務分公司)、臺灣環保聯盟花蓮分會、荒野保護協會花蓮分會、國立東華大學等共同商討吉安溪河川治理之共識與發展願景。

在側邊欄中搜尋

  針對「東昌海岸生態文化地景與祭儀」議題,邀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李宜澤副教授,分享南勢阿美族人隨著都市現代化基礎建設與集體記憶之影響,說明當代建設環境與原民傳統儀式之間深刻的連結,使其成為文化資產的一部分。並邀請洄瀾風生態有限公司呂允中經理,主講有關「洄瀾灣海岸生態」議題,分享吉安溪北側、南側及美崙溪口之生態紀錄概述與海岸鳥類觀察成果。

  此外,由於民國76年花蓮港擴港,將東防坡堤延建800公尺,改變南側海域水流環境,影響原有的北濱沙灘海岸漂砂特性,造成海岸侵蝕情形,使海岸灘線明顯退縮,對此有關「洄瀾灣海岸防護」議題,邀請成大水利海洋研究發展文教基金會郭晉安博士與會分享相關研究,郭博士提到,洄瀾灣內出水口易受海岸漂砂造成沒口,屬自然現象,建議依海流狀況進行疏濬,確保排洪順暢,推測20年後海岸線仍有持續後退的可能,縣府已公告災害防治區與陸域緩衝區來保護人民安全,或將現有潛堤延伸達到消能作用。

  同時也邀請到經濟部水利署第九河川局工務課-黃承焌課長,向我們分享「北濱至化仁海岸工程」峽灣與養灘現況,黃課長說,面對海岸線的挑戰,人工養灘與侵蝕情形仍持續監測中,南濱離岸潛礁是第一道防線,目前已將原有的消波塊吊為潛礁,並設計拋石海堤斷面讓海浪在孔隙間消能。

在側邊欄中搜尋

  與會的臺灣環保聯盟花蓮分會-鍾寶珠分會長表示,養灘是NGO眾所期待的因應對策,有關海岸的治理還有漂砂的問題,認為南北濱應該討論保安林的復育,種植林投樹、木麻黃、馬鞍藤等防風定砂植物,可與消波塊的功能各司其職,透過軟性及硬性工法達到固砂、破浪作用,加強海岸防護力,更建議可以與當地社區或原住民共同養護,甚至提供工作機會以永續經營。

  花蓮縣建設處回應,在兼顧海岸安全的前提下,相信恢復自然海岸是大家共同的期待,要回復到大家的想像情境仍需要共同努力,在本次活動中提出的建議將收斂後與專家學者討論納入小平台會議做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