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澎湖開放與大陸各地交流參訪活動後,經常聽到雙方政府官員私下表示:「參訪交流活動,只做到相互禮遇與瞭解,對兩地的經濟與觀光發展並無實質上的幫助。」事實上,這些年來,地方政府與民間所投入的資源和產生的效益不成正比,追根究底,除了中央政府對澎湖的基本需求限制太多外,還有就是地方政府的努力不夠,而讓澎湖在兩岸交流發展中被邊緣化,卻是不爭的事實。因此,有深入探討的必要。
其實,早在李、扁執政期間,筆者就多次建請地方政府要利用兩岸還處於「敵對狀態」時,積極爭取澎湖做為「兩岸自由經貿區」;讓澎湖從「進口消費」轉為「出口興利」,如此一來「不影響臺灣國防安全」;二來促進澎湖工商業發展。只可惜,李、扁兩個政府將澎定位為「境外決戰地」而反對,導致一事無成。而等在馬政府上臺後全面開放兩岸直航,讓澎湖想藉由「兩岸敵對」來取得生存與發展機會,完全破滅。
因此,如何促進澎湖永續生存與發展,這些年已成為地方有識之士關切的焦點,也咸認為中央及地方政府在這個時候,理應有所作為,譬如:
一.在中央方面︰(一)應全面開放澎湖地區做為「兩岸經貿免稅區」;其商品應含蓋各種建材及民生物資,且購物地點不能限於馬公機場出境廳或指定商品。二.開發澎湖成為「海洋科學園區」,尤其「海產加工專業園區」,透過WTO機制,採購漁獲品加工生產後行銷兩岸三地及各國。(三)投入經費研究並建設澎湖成為「閩南文化」的標竿。
二.在地方方面︰(一)積極輔導民間企業成立「兩岸物流中心」;也就是說,在准許免稅的條件下,促成民間企業開辦「兩岸物流中心」,從臺灣與大陸進口各種商品(包含建材、民生物資等),如此一來,可以吸引國內外旅客前來澎湖“血拼”,二來,讓澎湖居民享受物美低廉的物資,減輕生活費用的負擔。
三、積極營造「閩南文化」產業;澎湖的生活文化承襲於閩南,且保存相當的完整,若能加強營造,將可吸引大陸閩南地區人民前來觀光與學習,進而促進澎湖觀光產業發展。
以上論述,對澎湖經濟與觀光發展的提升,很重要,也很急迫,地方各界應積極努力的爭取,否則澎湖生存與發展將再次錯失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