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兩黨政治版圖在2018年11月24日的九合一地方大選後,出現大幅撼動。原坐擁13席縣市首長的民進黨,只剩6席。相反之下,國民黨則由過往的6席突飛猛進到15席。而現在,藍營的縣市首長們,則把兩岸城市交流做為上任後的首要目標。
澎湖率先造訪大陸
最受矚目的是,率先組團前往中國大陸訪問的澎湖縣長賴峰偉,他於12月10日造訪北京,成為台灣選舉後第一位造訪中國大陸的新任縣市首長。中國國台辦主任劉結一表示,將會提早推動中國大陸與澎湖之間的貿易與觀光往來。而賴峰偉自許這樣的城市交流模式,將成為兩岸關係新的突破口。
其實,早在11月28日時,劉結一即發出訊息,表示兩岸「走近、走好,是民意所向」,未來會以此選舉結果,在「九二共識」上持續與加深兩岸經濟文化合作。換言之,臺灣地方城市要仰賴陸客,農產品出貨。但中國大陸在政治上也很謹慎處理,劉結一講話依舊沒有超出太多預期。
臺灣師範大學政治所教授范世平分析,目前中美貿易戰態勢下,中方對於臺灣各泛藍縣市選後的示好,能做的還是有限。臺灣中華經濟研究院,擅長兩岸經濟的副研究員戴志言則認為,這次選舉翻盤的中南部縣市首長,急欲用農漁業產品輸出大陸與爭取陸客來實踐競選諾言。但他認為,地方政府農漁產品與旅遊,未來如何給中國大陸市場耳目一新的形像,至關重要。
臺北雙城論壇登場
其次,則是臺北市與大陸上海市的「雙城論壇」。這項會見自從2010年起,即是兩岸城市交流中最被關注的盛事。
但是在蔡英文執政後,雖仍每年照常舉辦,但今年4月劉結一被問到籌備進度時,劉結一仍舊未鬆口,使得過往在7、8月份舉辦的論壇一直延期。直到地方大選結果出爐,臺北市長柯文哲驚險連任後,陸方才又以高效率速度決定舉辦2018年雙城論壇,范世平認為,不難看出其中依舊有其政治考慮。
對於陸方一直要求以「九二共識」作為兩岸交流的前提,而柯文哲沒有正面響應九二共識,用「兩岸一家親」等其他政治術語取代。范世平分析,在目前的氣氛下,柯文哲在未來的兩岸闡述上,不會再有進一步的表態。
就在大選後,蔡英文也於13日與連任的臺北市長柯文哲見面,這場會面臺灣媒體多半給予「貌合神離」的評價。柯文哲身為臺灣現階段能與大陸縣市首長官方會談的最高層級首長,往後的動向依舊備受注目。
高雄蓄勢待發
相較於台北市長柯文哲,新當選的高雄市長,國民黨籍的韓國瑜,則是直截了當地說出秉持「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話語,表明要跟中國大陸進行交流。甚至在當選後,12月初要在福建廈門舉辦的兩岸企業家高峰會,還一度要邀請他與會。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這次韓國瑜競選的口號為「東西出得去、人進得來、高雄發大財」。這樣俗又有力的話語下,也是要以九二共識作為前提,瞄凖大陸市場。
在高雄就讀、就業共18年的戴志言認為,高雄身為過去前五大的貨櫃港,有其豐富榮景。但是在中國大陸崛起下,跟上海、廣州的吞吐量相比,已經不可同日而語。
他分析,高雄的既有問題是製造業外流,但如果回流,還是要仰賴中央政府政策配合。要吸引廠商回流、擴廠、港口縮短報關、出貨流程,製造業的產品才會容易出得去。
戴志言說:新的縣市首長想要談城市經濟,他們還是要面對框架與結構性的問題,但這些問題都是中央政府管轄的,高雄市短期只能在農漁業產品、陸客觀光加強,還有商務活動上跟對岸城市分流,接來高雄市舉辦,而讓陸客回流。
其他城市將跟進
就在澎湖、台北與高雄開始啟動後,預計往後會有更多藍營縣市首長會赴陸商討更多經濟合作,變成地方先走與中央靜觀其變的不同調情形。
陸委會對此表示,一向歡迎兩岸城市在不設任何政治前提下進行合於規範的經濟與文化交流,臺灣政府更樂意成為協助者。而國台辦則是在12日例行記者會上重申,九二共識依舊是兩岸和平發展的共同政治基礎,民進黨的兩岸政策嚴重損害台灣人民利益,是「走不通的死路」,雙方依舊呈現各說各話的情形。
戴志言認為,在台灣新縣市首長爭相想赴陸之餘,也需要思考自己縣市的農漁業,有沒有更好的品牌價值去讓中國大陸市場接受。他舉例:比如挪威鮭魚世界有名,挪威更用國家之力去推銷品牌,在上海等都市佔比高。台灣地方政府是否能用加工或是打造品牌形式,替自家縣市的農漁產品做出更好利益?
戴志言說,旅遊方面,更是要拋棄過往的邏輯,重新思考中國大陸客需要什麼。過去的一條龍作業,很多利益都被中國大陸旅行社跟台灣部分旅行業者獨佔,真正能刺激當地就業的不多,台灣旅遊的服務水平加強、如何讓旅客增加多一天的停留,如何讓陸客消費單價更好,如何提供友善安全的旅遊環境,都是要去深思的。
更重要的是,這次的選舉翻盤之快,讓不少中國大陸官方人士與學者都感到訝異。「我覺得他們有點無法掌握台灣民意的流向,甚至短期無法歸納結論。」
如果要嘉惠台灣,不只國台辦、旅遊部門、農漁部門、各項機關都要合作,但在過往都是兩岸中央層級的對談,「現在要懲罰蔡英文,但又要嘉惠國民黨,又不刺激美國,怎麼要做到面面俱到,對中國大陸將是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