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光大~資訊~福州是溫泉之都

  5年前,我應邀參加福州溫泉博物館專家論證會。兒子為我預約了滴滴專車,我坐在舒適的帕薩特轎車裡,享受著近來剛流行的專車接送服務。亊有湊巧,快到溫泉公園時,我看到窗外閃過的綠色出租車頂電子屏幕上閃著口號:“溫泉之都青運之城”。許多福州人都知道即將在福州召開全國青年運動會。但是,福州人對福州是中國溫泉之都的稱謂知之甚少。早在五年前,2010年12月29日,福州榮獲地礦部評選的“中國溫泉之都”的美譽。從那時開始,福州市委市政府決定在鼓樓區溫泉公園興建中國溫泉之都博物館,宣傳有福之州的溫泉文化。早在二十一年前的1991年6月20日《福州晚報》上就刊登了時任福州市委書記習近平的文章《要充分重視福州溫泉資源》。文章強調指出:“溫泉是福州市的一大資源特色和優勢,泉脈貫於市中心,水溫高、水質好、泉量大。這在全國和國外大中城市中都是少有的。”

圖片

  中國人使用溫泉的歷史源遠流長。《山海經》:“上申之山湯水出焉。”這是最早的溫泉記載。《楚辭·九章》:“浴蘭湯兮沐芳華”,說明戰國時代中國人就知道溫泉花浴了。

  福州是歷史文化名城,五千年前的曇石山人生活在閩江兩岸,開創了先秦閩族和閩文化的先河。在艱辛勞動之餘,必然會利用天然湧現的溫泉“壘石圍池”洗滌塵埃。至今,距離曇石山不遠的閩侯荊溪鎮光明村和白沙鎮湯院依然是民間天然溫泉浴池。

  兩千多年前的閩越國在福州新店修築了冶城,城內漢初水井和大水缸,以及武夷山漢城的磚砌大水井、陶製提桶、大浴池(有一個籃球場大)、繩紋排水陶管道等無不透露出閩越國的溫泉和洗浴文化信息。唐五代閩王王審知奠定了福州的閩都文化基礎,開闢了“古三座”著名溫泉浴池。福州方言中把“洗澡”說成“洗湯”;把“浴池”說成“湯池”;把“天然溫泉”說成“湯院”,是王審知帶來的中原古音,至今王審知的故鄉(河南光州固始縣)還有聞名遐邇的溫泉名勝——商城湯泉池。

  唐宋以來,福州城南有溫泉鄉、城東有溫泉坊(今湯井巷)。龍德湯院為官湯,“非衣冠不許遊”。占城國(今越南)宰相金氏婆羅訪閩,遍體生疥瘡,經湯院沐浴治愈,捐五千緡建“番碑亭”。龍德湯院對聯爲:“五鳳朝陽生麗水,九龍經脈出金湯。”宋丞相李綱在湯院沐浴後作《福州溫泉詩》:“玉池金屋浴蘭芳,千古華清第一湯。何似此泉澆病叟,不妨更入荔枝鄉。”明清時期,福州溫泉澡堂遍布城內,多達40多家。清代詩人符兆綸《偕同人同集六一泉》詩曰:“涼風一路生,閒客此間行;舊話酒邊續,新詩泉上成。”民國時期增至50多家,其中“百合明園”、“南星”、“醒春居”、“樂天泉”、“福龍泉”等最負盛名。國府主席林森曾題詞“龍泉第一”。鬱達夫在樂天泉澡堂為報界同仁“寫立軸無數”。解放後,著名的溫泉浴室有“ 溫泉”、 “ 新榕”、 “大眾”、 “ 南星”、 “ 五一” 等。上歲數的福州人都還記憶猶新。如今,隨著改革開放的大潮,福州溫泉管道就像煤氣管道一樣進社區、進公寓、進入尋常百姓家。周邊的“貴安”、 “ 禦溫泉”等豪華溫泉設施猶如雨後春筍遍布城鄉。福州溫泉和溫泉文化,給這座宜居城市平添了幾分溫馨與和諧。

  中國溫泉之都博物館將帶你走進溫泉世界,領略溫泉文化,普及溫泉知識,體驗“ 溫泉水滑洗凝脂”、“ 浴蘭湯兮沐芳華”的詩情畫意。

  進入福州溫泉博物館展廳,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二十四年前時任福州市委書記習近平同志對福州溫泉的評價。

  看到這些情景,想起少年時代跟著父親到南星澡堂洗大池的歡樂:跳進熱氣騰騰的大池,蒸氣中瀰漫著琉磺的味道,湯水清沏見底,人少時可以在大池中游泳,我還經常把頭沒入水中,就像平日在河中嬉戲玩耍。洗畢躺在竹躺椅上聽大人閒聊,吃著糟肉夾光餅、喝著茉莉花茶,真是神仙般的日子。

  看到這種簡易的澡​​堂木拖鞋,感到特別親切。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福州人白天幾乎都是赤腳走路,晚上洗完腳都穿上這種木拖鞋,提里塔啦的木拖鞋聲響徹大街小巷,構成福州特有的夜晚交響樂。
  如今,有福之州的豪華溫泉浴遍布城鄉,閩候、閩清、永泰、連江等群山環繞的山谷中都修建了豪華溫泉浴,如禦溫泉、七疊、貴安、溪山等。陪親朋好友泡著各種溫泉花浴,喝著薑茶水和咖啡,真是一種享受。特別是溫泉浴後躺在溫泉水流過的溫床上,體驗著人世間最愜意的時刻,腦海裡自然而然升起“和諧社會”、“盛世昌明”等詞彙。

  福州溫泉博物館是中國唯一的溫泉博物館。該館由地面及地下組成,包括博物館展陳區、溫泉體驗區及地下停車場等。總建築面積約20000㎡,其中博物館展陳約2600㎡,溫泉體驗區約7400㎡,地下停車場約10000㎡。該項目總投資約1.4億元。這座溫泉博物館是福州市鼓樓區區委區政府花三年時間從創意、規劃、設計到施工,舉全區之力建成。在這裡,應該感謝時任鼓樓區委書記林飛、區長杭東的遠見卓識,還有時任區旅遊局長彭輝的具體操作。

●作者簡介/

  歐潭生,男,福州人,196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考古專業,現任福建省文史館文史研究院副院長,曾任福建省曇石山博物館館長、閩江學院考古學教授、福建師大考古與博物館學研究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