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文~
《喚不回的青春旋律,但總是回憶》
韓戰爆發後開始有美軍駐台,國防部為服務老美, 成立的美軍廣播電台(AFNT),美國商會 (ICRT)。除了美軍電台,台灣的電台也東施效顰,開始播放西洋 音樂。1963 年,皇冠雜誌的創辦人平鑫濤以「費禮」之名, 在空軍廣播電台擔任熱門音樂的 DJ,他還首創「熱門音樂」 (pop music)一詞,沿用迄今。
1955 年在軍中廣播電台成立「中美軍人之聲」。兩年後美軍接手運作,在陽明山山仔后節目悉由美國獨立製作,西洋音樂第一次在空中播音。後來因越戰告終和中美斷交,電台原本要撤銷,惟因在台建議保留,遂於1979 年轉型為台北國際社區廣播電台,主持熱門音樂節目,介紹西洋流行音樂,其他尚有警廣、復興、幼獅、正聲等電台也小時段播。英語和唱西洋歌曲蔚成風氣。
1965 年,陶曉清也在中廣電台;電視機還是黑白螢幕的1967年,台灣電視公司首播金祖齡主持的「星期之歌」;1970 年,由余光和丁琪聯合主持 的「青春旋律」接替,都是在週日的下午。每聽到喜歡的歌,到中華商場買唱片,當時的售價是一張10元(沒版權的),我記得在這段日子,買的第一張黑膠33又1/3 轉唱片,A 面有「婚禮之歌」(The wedding),B 面有「世界末日」(The end of the world)。
美軍顧問團進駐圓山後,附近的高級飯店,如統一、華國、美琪等,為因應外國客人,開始聘請樂團在夜總會駐唱。民權東西路一帶的酒館餐廳,包括知名度高的「七七」、「理查」、「香港」等,也因是美國軍人的消費場所,引來台灣歌手初試啼聲,自此搖滾樂和鄉村音樂帶給當時還沒解嚴的台灣一陣旋風,至少驅逐了粘膩的東瀛音樂。隨着來台休假的美軍的人數增多,北部的林口美軍和中南部的空軍基地都設立官兵休閒的俱樂部。那時遠東最大的清泉崗基地內,萬象俱樂部成為第一代的樂團和歌手發跡之 地,如雷蒙斯和陽光合唱團、蘇芮(Julie)、黃鶯鶯(Tracy)、比莉(Billie)等,士官沈文程在基地修飛機時曾經在那裡兼差獻唱。1962年成軍的「雷蒙斯」是北部的第一個樂團,陶大偉主唱。1965 年成軍的「陽光」(Sunshine)是南部的第一個樂團,團長為吳道雄,主唱為原住民康妮絲(Conies),經日本商船的船長李家麟的介紹也來到俱樂部獻藝。
五六十年代崛起的樂團包括黃鶯鶯主唱的 「雷鳥」(Thunderbird)、徐慶復主唱的「電星」(Telstar)、李勝洋主唱的「MJD」、蘇芮主唱的「愛克遜」(Action)、梅汝甲主唱的「石器時代」(Stone Agers),以及廖小維主唱的「時光」(Times)等,(Ramones)團長為金祖齡(Johnny King),由於唱得出色,還被蔣宋美齡推薦。這些樂團都是翻唱美國告示牌(Billboard)進入排行榜的 歌曲,各有所擅,包括搖滾樂、鄉村音樂、藍調,以抒情為主,過於喧囂的重金屬樂團還沒誕生。披頭四(Beatles)、比吉斯(Bee Gees)、投機者(Ventures)、老鷹(Eagles)、滾石(Rolling Stone)、艾佛利兄弟(Everly Brothers)等都是被模仿的對象,艾維斯·普里斯萊(Elvis Presley)亦然。當初熱門音樂流行時,台灣的風俗還相當淳樸保守,歌 手多中規中矩地穿西裝,蓄留長髮者不多、但仍有人排斥這 種電吉他的樂風。
不過來台美軍吸食大麻和迷幻藥增加了酒 館的複雜性,而且夜總會是高消費的場所,除非是有錢家庭 的公子哥纔會涉足其中。因此想不學壞,在家裡看電視節目 和聽唱片,是唯一紓解苦悶的方式,也成為學英文出國留學的動機。
美國流行文化逐漸被社會接受後,台北的中山堂、國際學舍、空軍新生社成為租用開演唱會的場地,有些學校迎新送舊也會邀請小咖的樂團來助興。學生舞會少不了熱門音樂的調味,因為那時有「舞禁」,偶有不良少年來鬧場,聲音不能太吵,通常在搖滾樂後穿插布魯斯,以便男女跳近距離的慢舞,隱士合唱團的「我了解」(I understand)和帕蒂·佩奇 的「田納西華爾滋」(Tennessee Waltz),乃最適合不過。
1979 年美軍悉數撤離台灣,風月不再,民歌運動興起於校園,昔日的紅歌手必須另闢蹊徑,轉型改唱國語歌曲,幸運者如蘇芮因在「搭錯車」電影裡唱紅「酒矸倘賣無」,因而找到第二春; 黃鶯鶯遠走新加坡,走紅華語樂壇,高凌風(葛元誠)轉進秀場成為「青蛙王子」,賺到銀子, 但惹上不少麻煩。空軍總醫院有一位人稱「小軒」的雇員(台大中文系畢業)時常熬夜苦思歌詞,原來她是前「愛克遜」 團長譚健常(台大商學系畢業,寮國僑生)的妻子,兩人合作無間,創作了許多經典的鄉愁歌曲,如「夢駝鈴」、「古月照今塵」,在樂壇舉足輕重。後來每次和朋友在 KTV 聚會,都付小費點一首歌本裡沒有的「大地一 聲雷」(新黨黨歌),引起政戰處的關切。直到現在每聽到熟耳的老歌,心裡充滿愉悅和回憶。楊德昌拍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特意加入老歌的元素,連電影的英譯名稱也借用「貓王」的曲名"A brighter summer day ",讓我看了這部電影好幾遍。
有一年到美國德州受訓,週末常去基地外的小酒館喝啤酒,每次都待到午夜時分纔離開,只為了聽完樂隊演奏的“助我渡過長夜” ( Help me make it through the night )。有些西洋歌曲因詞譜優美,歷久不衰,例如,“烟霧迷濛你的眼(Smoke in your eyes)、“奔放的旋律" (Unchained melody)、老鷹合唱團的「加州旅館」(Hotel California)。
有些電影的主題曲亦有同樣的效力,「兩小無猜」因有幾首比吉斯單曲的貫穿,成為觀眾難忘的記 憶;「畢業生」也因賽門與葛芬柯的加持,使電影名列百大喜劇的前茅。我的高中同學 Jackson 是披頭四的崇拜者,中午吃完便 當後就抱着吉他,在教室裡高唱"Hey Joe"吵人午睡。若干年 後事業有成,他重拾五陵少年時的最愛,在光復南路的 240 巷開了一間"Hungry Ear"的音樂餐坊,一時社會名流趨之若鶩。師大附中校慶的下午,一群老同學前往捧場,也即興上 台高歌,事後我特地寫了一首詩,以記其盛。週末他和太太 Katy 主持 News 98 Ever Green 「好聽的歌」 節目,也在西門町紅樓等地辦過演唱會,玩得不亦樂乎。更絕妙的,他女兒結婚時設宴君悅酒店,附中同學來了兩桌,敬酒前他先演唱兩首「貓王」的經典歌曲-" It's now or never" 和"The wonder of you",酬答滿座賓客,新郎和新娘也翩然跳起熱舞,現場氣氛破錶,是我參加過最 High 的喜宴。在大學教書時,我開了一門「兩性相悅」的通識課程, 連續兩週是中西情歌欣賞,第一週選了10首西洋名曲,反應是曲高和寡 ; 第二週學生分組發表喜歡的歌,竟然連一 條民歌也沒有,顯然有代溝,格格不入。最近無意中找到失蹤多年,剛出社會時買的一套五、六十年代的「鄉村民謠專 輯」,塵封已久,但完好如初,為此,特地去買了一台卡匣式錄放機。西洋音樂是冷戰時代的流行文化,不全是所謂的靡靡之音,有它存在的時代價值。
如今,有些樂人已逝,如「木匠兄妹」; 或樂團已解散,如「四兄弟」,然而,他們的美妙 歌聲依然深入人心。退休後聽老歌是一種廉價享受,可以獨享,也可分享。
謝謝張大哥轉來這篇文章,勾起了我們年輕往事的無限美好的回憶!余光當時在中廣電台所主持西洋歌曲是每晚必須收聽的節目,雖然聽不懂英文歌詞,但覺的那些英文歌的旋律優美動聽,直到現在還是喜歡聽。從Bobby Vinton, Andy Williams, Johnny Horton, Connie Francis, Sketer Davis...等歌星的美音陪伴著您我這一代的外省人走過一段快樂時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