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地方史有一重要篇章,就是《史記》《漢書》所記載的漢初閩越國史。
其國都東冶(或冶)在哪裡呢?史學界素有福州冶山、福州新店和武夷山漢城三說。
福建省文史館文史研究院副院長歐潭生認為,屏山地鐵考古工地和冶山附近多項考古發掘證實,冶山、屏山一帶沒有戰國晚期至漢初的城牆遺跡,閩越王無諸修建的冶都只能在福州新店。
◎福州屏山出土的餘善宮殿瓦當
無諸立國~新店古城•東冶港
《史記•東越列傳》記載,“閩越王無諸及越東海王搖者,其先皆越王勾踐之後也,姓騶氏。秦已並天下,皆廢為君長,以其地為閩中郡”。秦時閩中郡為虛設,“棄弗屬”。“及諸侯叛秦,無諸、搖率越歸鄱陽令吳芮,所謂鄱君者也,從諸侯滅秦。”在滅秦戰爭中,無諸率領閩越兵歸鄱陽令吳芮指揮,征戰長江中下游,又由於西楚霸王項羽的自大,不承認無諸的“閩越王”稱號,無諸等人只好“率越人佐漢”。
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復立無諸為閩越王,王閩中故地,都東冶(《漢書》稱'都冶')”。歐潭生說,請注意“復立”二字,說明戰國末期無諸已在福州地區自封為“閩越王”,修建了“冶都”。
閩越國都城稱“冶”,這在漢初諸侯國中獨一無二,證明閩越國冶鐵技術聞名天下。新店古城(在今福州市晉安區新店鎮)發現戰國晚期煉鐵爐,是全國最早的考古遺蹟之一,表明先秦閩人歐冶子在冶山歐冶池開創了中國鐵兵器時代並非虛言。從屏山地鐵考古工地出土的鐵錨,到武夷山漢城出土的大批鐵器,也證實了閩越國冶煉技術的發達。
1996年,歐潭生時任新店古城考古隊領隊,在那裡進行了三個年頭的考古發掘。根據城牆夯土結構、夯築法,以及城內、夯土內、護城河底出土的陶器,斷定新店古城城牆分三期,第一期始建於戰國晚期,第二期為漢初進行的大規模擴建,第三期為唐、五代王審知治閩時補築,即《十國春秋》所記“南唐師敗,李仁達於古城亂兵發諸陵”的古城,延至宋代還在修補使用。當年在新店古城,歐潭生還可看到1米多高的唐、五代城牆遺址和8.8米寬的護城河。
新店古城分內、外兩個城,內城東西寬310米、南北長287米,外城已探明的西城牆長達1030米。考古認定,閩越王無諸修建的冶城在福州新店古城。無諸是越王勾踐之後,於楚滅越後的戰國末期,率領部眾來到福州地區,帶來了越國的先進生產方式和文化,自封為閩越王,並在新店修建冶都。
在發掘新店古城時,發現一座疊壓在內城下的戰國楚墓。這說明,先於閩越王無諸,來自湖南長沙的閩侯莊邊山楚貴族已佔領福州地區。根據閩侯莊邊山九座墓出土的穀粒紋玉璧,只有長沙地區戰國楚墓才有的事實判斷,墓主人是直接來自湖南長沙的楚貴族。而後,無諸不僅控制了當地的先秦閩族土著,還戰勝了盤踞在閩侯莊邊山和新店古城的楚貴族。
◎福州益鳳山漢初大墓
2002年,在新店古城西南三山陵園對面的益鳳山上,還發現一座甲字形漢初大墓。根據墓葬規模判斷,歐潭生認為“顯然是駐紮冶都的閩越王墓”。
漢初福州地貌圖顯示,新店古城一帶為高台地,適合建城,並能守住陸路進福州的重要關隘。《史記•南越列傳》說,漢文帝前元元年(公元前179年)前後,南越王趙佗以兵威邊,“財物賂遺閩越、西甌、駱,役屬焉,東西萬餘裡”,“閩越千人眾號稱王”。無諸死後,東冶即新店古城僅有“千人眾”,曾被南越“役屬焉”,這一說法可能有些虛浮,但也說明,漢初閩越國由於連年參加反秦戰爭和楚漢之爭,國力不強,人口不多。歐潭生認為,這也許是三年考古發掘未能發現大量遺物的歷史原因吧。
三年的考古發掘,也一直沒有發現南城牆。“現在看來,漢初東冶港是個開放型港口,南邊由水軍把守,與對岸浮蒼山(今福州七中所在地)高台地成掎角之勢,控扼東冶港。”歐潭生說,鑑於無諸早在戰國晚期就自封為閩越王,無諸修築東冶港的歷史應可追溯到戰國晚期。
二王並處~漢代鐵錨•萬歲瓦當
無諸與漢中央王朝保持一致,與民休息。據清代《榕城考古略》記載,無諸死後埋在屏山南麓的王墓山,其子孫後代開始在屏山修築宮廟。到了閩越國晚期,由於經濟發展,軍力增強,可以“圍東甌”“擊南越”乃至“發兵拒漢”。
漢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餘善“鏦殺”其兄閩越王郢。漢武帝“立醜為越繇王”,“奉閩越先祭祀”,仍駐紮在新店冶都,視為正統。餘善被立為“東越王”,在福州屏山一帶大興土木,修建宮殿和水軍基地,與越繇王醜“二王並處”。
宋代泉州人梁克家領銜編纂的《三山志》雲,“閩越王故城即此(冶)山西北”“閩越王故城,今府治北二百五步”。歐潭生認為,《三山志》只根據三國時期魏人蘇林註釋《漢書•嚴助傳》所說“冶山,即今名東冶”,就作出武斷的判定,歷代誌書沿用此說,一直影響到今天的文史界。
1992年,歐潭生在福州冶山西北麓、錢塘巷北的省建行工地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在第一探方距地表3米深,發現紅黃色宮殿夯土基地、大型護坡牆磚等漢初宮殿遺址,出土了大口徑排水陶管道、大塊板瓦、筒瓦、瓦當等文物。在第二探方距地表4.5米處,發現漢初干欄式建築石礎,出土一批漢代陶片。據此斷定,屏山和冶山一帶是閩越國晚期“二王並處”時,東越王余善的水軍基地和宮殿區。
◎屏山地鐵考古工地出土的“漢代大鐵器”
屏山地鐵考古工地出土的“漢代大鐵器”,重48公斤。歐潭生認為,這就是漢代大鐵錨,是福州海外交通的重要文物證據。據福州市考古隊同志介紹,在屏山地鐵考古工地的漢初文化層,即錢塘巷與鼓屏路交叉口北側,發現了一條漢初大水溝,鐵錨就是從大水溝淤泥內出土的。漢初屏山與冶山下是天然港灣,可以停靠大型船隻,大水溝直通山下的海港。
在屏山、冶山一帶工地出土的仿用漢初長安城的“萬歲”瓦當,當中的“龍鳳呈祥萬歲”瓦當,上為龍首,下為鳳鳥,兩側為大篆“萬歲”二字;另有“萬歲未央”瓦當,排列著四個大篆字。瓦當行文“自左向右”,反映出漢初閩越國晚期的書法特徵。
歐潭生曾到陝西西安參觀博物館,在漢初瓦當中都很少見到這種“萬歲”瓦當,可見餘善的“僭越”野心。
餘善亡國~城村漢城•盡徙其民
餘善在位長達25年,“威行於國”,曾率“水軍八千”進攻南越,從海路到達廣東揭陽。又在閩北“築六城以御漢軍”——烏坂城,在今邵武市;大潭城,在今建陽大潭山;漢陽城等三城,俱在今浦城縣;古粵城,在今武夷山市興田鎮城村。
◎武夷山城村漢城萬歲瓦當
上世紀80年代發現武夷山城村漢城遺址後,一些考古和文史學者把目光投向閩北山區,認為閩越王無諸修建的冶都就是城村漢城。歐潭生看法不同:城村漢城其實是餘善“發兵拒漢”的指揮中心,或稱東越王城。餘善冶山宮殿和武夷山軍事城堡同屬漢武帝滅東越時的廢墟,與無諸修築的冶都無關,兩者之間的考古文化有明顯區別。
◎武夷山城村漢城東城牆
城村漢城位於閩北六城址的中間地帶。餘善為拒漢的需要,把城村漢城作為軍事指揮中心;為了自立為帝,把城村漢城作為戰時的王城或臨時王都。其城牆依山勢而築,逶迤曲折,全系黃土夯築而成,絕大部分仍聳立在山岡之間。其中除東城牆較直外,西、南、北三面順山勢向外突出。據鑽探實測,城牆總周長2896米。
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餘善“刻武帝璽自立”,“號將軍騶力等為'吞漢將軍',入白沙、武林、梅嶺,殺漢三校尉”,震動朝野。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被司馬遷批為“大逆”的餘善,被漢武帝派出的四路大軍剿滅,“盡徙其民於江淮間”。“東越地遂虛”,連益鳳山大墓也被漢武帝派兵挖空。
在城村漢城這座廢墟,城門洞還留有火燒的痕跡,1米多長的鐵劍以及一副鐵盔甲還保留在現場,再現了當年的慘烈。無諸復立的閩越國近百年曆史,被東越王余善葬送了。此後福建地區少有人煙,直至西晉“永嘉之亂”迎來中原移民,“衣冠如閩者八族”。
“福建歷史幾乎是空白了400多年,在考古上也沒有大墓葬等大遺址和其他文物遺蹟的大發現。”歐潭生說,福州金雞山發現的東漢薄棺單人葬小墓群即為歷史見證。
資料來源/福建日報〈歐潭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