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二代創新移工華語文教程獲築夢獎金

  【本報訊】來自雲林縣東勢鄉及大埤鄉的新二代學生許凱傑及葉雪琴,攜手「島語實驗室」的創辦人王如璇、秘書長唐偉倫及就讀於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系的廖翊雯,共同策劃創新的移工華語課程,透過新二代的母語視角,針對移工需求重新進行課程設計,彙編成冊,並將此成果報名移民署「第10屆新住民及其子女築夢」計畫,獲得新臺幣7萬元的築夢獎金。

未提供說明。圖說:雲林縣服務站參與體驗築夢計畫,由新二代葉雪琴及許凱傑,攜手「島語實驗室」的創辦人王如璇及就讀於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系的廖翊雯(前排左四),共同策劃創新的移工華語學習課程。。(照片/移民署雲縣服站提供)

  「在這個世界,我們欣賞彼此的不同。越是理解,越是與眾不同。」5位青年都非常開心能得到肯定,新二代學生運用母語專長,提出移工華語文教學課程,為在臺移工提供更好的華語學習模式,減少語言隔閡,打造多元共榮環境。
  計畫發起人許凱傑的媽媽來自越南胡志明市,在許凱傑小時候,家中有一個小套房出租給越南籍漁工,因為媽媽的關係,許凱傑從小就對移工在臺的生活有更深的體會,知道移工由於語言上的隔閡,造成生活上許多的不便,這促使許凱傑報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教學系,希望能幫助移工克服語言恐懼,融入在臺灣的生活。

未提供說明。圖說:築夢計畫-華語文拼音與日常聽力繪畫演練。(照片/移民署雲縣服站提供)

未提供說明。圖說:築夢計畫-短篇閱讀聽力與小組引導式檢疫問題。。(照片/移民署雲縣服站提供)

  新二代葉雪琴以「移工華語文教學」為提案主軸,針對雲林縣振添股份有限公司的12名越南籍移工進行教授並伴讀華語文,期待透過「自然教學法」促進語言習得,結合新興教學型態,在為期半年的華語文實力養成課程,在學習華語的同時,也能瞭解臺灣的歷史文化、景點及美食,幫助移工融入在臺生活,還能學習到工作專業的華語詞彙,提升於工作場域能與臺籍員工運用簡易詞彙自然對話,更能在工作之餘走入臺灣的各地景點、體驗美食,認識臺灣之美。

未提供說明。
圖說:築夢計畫之一教學於圖書館借閱書籍。。(照片/移民署雲縣服站提供)

  雲林縣服務站主任黃仲傑表示,很感謝新二代學生為在臺移工的語言學習所做的努力,目前新住民已有逾87萬人,其中來自越南有15.2萬人、來自印尼有9.4萬人,更有新二代達28.5萬人;移民署致力推動新住民及新二代照顧服務與生活適應輔導,「新住民及其子女築夢計畫」將不斷協助新住民及其子女完成夢想,歡迎新住民及新二代朋友們踴躍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