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屆雲林文化藝術貢獻獎~名單揭曉

  【本報訊】雲林文化藝術獎邁入第16屆,包含貢獻獎及10個類別藝文競賽,分別為文學獎短篇小說類、報導文學類;表演藝術獎西洋音樂類、舞蹈類、戲劇類;美術獎水墨類、西畫類、工藝類、書法類、攝影類等,得獎名單已陸續於雲林縣政府文化觀光處網站公布。

  其中貢獻獎得獎名單近日揭曉,此獎項被譽為雲林縣藝文界最高殊榮,表揚藝文領域中具有卓越成就及貢獻者,評審一致共識由布袋戲大師林宗男、廖昭堂、畫家高惠芬、陳玄茂、指揮家許淑媛、文學家宋澤萊、文史工作者紀雅博、廟宇傳統彩繪藝師洪平順等8位獲得,獲獎人數及領域為歷屆最多、最廣。

  縣長張麗善表示,林宗男大師為五洲園黃海岱的入室弟子,1967年成立昇平五洲園。劇團在其帶領之下,以傳統與創新多元兼併為宗旨,推展布袋戲、落實文化與技藝傳承,並藉由創新演出及教學活動傳導民間戲曲藝術,促進布袋戲文化之提升與傳續,至今推廣傳承已達上千場次,錄製傳統戲劇逾百小時,尤其以歷史古冊戲、公案戲受到觀眾肯定與喜愛,民國62年以岳飛傳得到戲劇比賽古裝劇優勝,為保存五洲園布袋戲經典劇目,更自費錄製數部布袋戲錄音帶。2019年林宗男大師為雲林縣登錄為無形文化資產傳統表演藝術保存者,足見林宗男大師布袋戲傳統技藝之功力。

  廖昭堂大師帶領的隆興閣,深具雲林閣派布袋戲的特色,由其以金光戲著墨甚深,更將家傳招牌戲碼《五爪金鷹一生傳》脫胎換骨,於各場域演出並培養出新世代觀眾。廖團長也傳授多位弟子,並時常於校園教學,廖團長本身是詔安客家子弟,為宣揚詔安母語文化,2000年全國首創以詔安母語演出,首開詔安客語布袋戲之風,為詔安客添加嶄新文化藝術。 

  畫家高惠芬為107年貢獻獎得主陳誠老師之學生,師大美術系畢業,在繪畫的領域耕耘多年,曾旅居美國、加拿大十多年,在傳統的水墨畫風中揉合西方水彩油彩油畫技法,勇於創新,不拘一格,作品兼具東西方文化精髓,其水墨、水彩畫,曾獲得法國沙龍獎,長期經營藝術教育推廣與創作多年不輟。1986年榮獲中、日、韓、台北、亞細亞國際美術大展「特賞」、全國書畫比賽「特優」獎、1987年榮獲中日交流美展「會頭賞」,1988年入選第1屆亞洲美展。 

  畫家陳玄茂以水墨畫著稱,在國內獲獎無數,其作品被國立美術館所收藏,在藝術領域的專業上有目共睹。30多年來,陳玄茂老師在雲林沿海地區長期深耕、在推廣藝術文化方面更是不遺餘力,在口湖鄉也成立了金湖畫室,教育出非常多的莘莘學子。為了讓藝術融入生活,陳老師還利用雲林沿海的廢棄牡蠣殼、文蛤殼推廣蚵貝藝術,為社區打造蚵貝藝術牆,並到各學校、長青食堂教導學生與老人家蚵貝創作,是非常受在地人喜愛的蚵貝藝術家。 

  許淑媛老師自幼受音樂家庭薰陶與培養,學生時代即在音樂比賽中屢獲獨唱首獎,曾赴法國進修音樂學及聲樂。回國後曾任嘉義女中合唱團指揮,並常任各項音樂比賽評審。2005年創立雲林愛樂室內合唱團後,擔任團長及指揮,用音樂承載雲林的文化、藝術與記憶。在其領導下,雲林愛樂室內合唱團曾自2007至2020年間連續10年榮獲「雲林縣傑出演藝團隊」,並與知名劇作家及導演合作,運用雲林特有文化元素,推出用合唱展現台灣傳統布袋戲的音樂劇,並曾獲邀參與2018維也納國際合唱比賽,榮獲得金質第一等獎。

  宋澤萊老師(本名廖偉竣)二崙鄉人,台灣知名客籍作家。寫詩、散文、文學評論,內容皆孕生於台灣社會現實。作品有描寫家鄉的鄉土小說《打牛湳村》、小說《廢墟台灣》、《血色蝙蝠降臨的城市》等,並受到西方史學家影響,寫出學術專書《台灣文學三百年》。宋老師長期從事台語文文學的編寫,其作品內容豐富、形式多變具前瞻性,持續創作四十年,寫作跨越文類,勇於創新、不拘一格,有強烈社會與人文關懷,曾獲吳三連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第17屆國家文藝獎等殊榮,為推廣台灣文學與台灣本土意識的重要推手。 

  紀雅博老師為土生土長北港人,年輕時從事教職工作,國小主任退休後不遺餘力投入地方文史研究,為北港文史資深導覽員,現任朝天宮古蹟解說員,協助廟方培訓志工,對古北港人文、歷史具有深入研究及了解,並常受邀導覽解說、講座、論壇等活動,並透過口述、投稿、出版、捐贈等實際行動,成為保存北港文史資料的重要來源。

  洪平順藝師,水林鄉人,早期從事電影看板畫師,累積了深厚的大型彩繪經驗,民國54年接下蕃薯厝順天宫的委託開始,正式踏上了廟宇彩繪職業生涯。在臺灣經濟起飛、廟宇興修與重建的氛圍下,作品逐漸遍及臺灣各地,民國77年承接大甲鎮瀾宮彩繪工程,使藝師的彩繪事業達到頂峰。 

  為表揚得獎者之貢獻與傑出表現,預定11月28日下午1時30分假北港文化中心舉辦盛大頒獎典禮,共同見證雲林文化藝術的成長茁壯,發掘藝文新秀,鼓勵中堅創作者,表揚資深創作者,提升雲林縣藝文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