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學子培育 推廣北港藝文和歷史文物

  【本報訊】雲林縣「國家文化記憶庫」計畫邁入第二年,以重拾雲林人的文化自信為核心精神,提出「雲林文化自信蒲公英」的計畫主題,希望讓雲林縣的文化發展被累積、被關心、被看見、被認同,進而被引用、被轉化、被再創造。雲林的榮光要被看見、被認識,應該從年輕人對家鄉的認識與肯定開始。這次蒲公英青年文史營隊自8月19日至8月23日為期5天,對象以高中生為目標,引導與協助他們看到雲林的美。19日上午舉行始業式由雲林縣長張麗善親自主持,出席貴賓有紀雅博老師/北港文史資深導覽員蔡享潤/朝聖高悅酒店黃雪美總經理/北港工藝坊負責人黃淑吟/北港遊客中心執行長林威辰/北港文史研究者等,活動地點在北港大復戲院及虎尾雲林記憶Cool。1  文化處長陳璧君表示,雲林有著豐富的文化底蘊,在多年的文化深耕之後,豐富、多元的文化傳統與特色逐漸被建立起來,惟資料的累積缺乏系統化的整理,時值文化部以國家整體文化政策發展的角度出發,進一步協助官方與民間系統化彙整過去所累積的資料,提出3年(107-109)前瞻計畫--「國家文化記憶庫及數位加值應用計畫」,進行在地文史素材的盤點徵集,老照片或灰色文獻的保存及數位化,人民集體記憶、地方知識或重大事件的紀錄詮釋,或是進行多元文化創作應用,發展原生IP(智慧財產權,Intellectual property)內容,以「收存取用」為目標為台灣社會及下一代,累積別具意義的數位文化資產。
  陳璧君說,蒲公英,隨著風在天空瞭望,落地後開始生根實踐。雲林縣以蒲公英做為意象,從培養學子認同雲林為起點,以重拾雲林自信作為最 終理念來推動。文化自信是文化認同的結果,雲林的人物故事應該被看見、被傳誦。因此縣政府與執行團隊致力於扮演提供資源、人力與技術的一個平台角色,支援與成就每一位參與建構雲林文化自信的雲林人,讓每個為此方向而努力的想法都有實踐的機會。邀請大家共同參與雲林文化自信蒲公英活動,一起為雲林的文化記憶拼圖盡一份力,你的參與是豐富雲林文化自信的底氣。

2

  雲林的榮光要被看見、被認識,應該從自己開始。這次青年營隊即以高中生為目標,引導與協助他們看到雲林的美。常言道:「一府、二鹿、三艋舺」,但殊不知過去的常言卻是「一府、二笨、三艋舺」。笨港即北港,是台灣開發甚早的古鎮,也是最早出現在台灣文獻記載的城市。 

  認識北港,必須看到朝天宮。從媽祖廟延伸出的宗教工藝與生活文化曾是台灣富裕生活的象徵,也是雲林在地所發展出來的特色。蒲公英文史營將培養青年學子認識雲林北港的工藝文化和歷史文物,並學習分析故事的創作手法,提升學員們的創作力,一起成為雲林文化自信蒲公英,在到其他地方綻放出雲林自信的種子。

  蒲公英文史營於8月19日至23日辦理,為期五天,地點在北港大復戲院及虎尾雲林記憶COOL,由地方文史工作者、業者、文學作家、藝術創作者、大學輔導團隊等,陪伴全國高中青年一探索雲林記憶,透過課程引導,讓在地青年實地採訪在地的故事、記憶、技藝、人物、產業、變遷等珍寶,讓代間因為互動產生對地方的好奇與追憶,挖掘被時代淹沒的美好,從而關注家鄉產業,產生學識關懷與創業契機。21日下午3點在大復戲院也安排一場階段性成果發表會,歡迎一起來支持與共同討論。 

3

  雲林過去的文化底蘊延伸至今,令人驚艷。一棟棟的歷史建物被修復,一個個社區被動員,一篇篇的稗官野史資料被蒐集,更有許多的文化資料隱藏在宮廟、歌謠、小說、故事以及人們的記憶之中。文化與傳統習俗中隱藏著密碼,成為許多前輩蒐集資料,建構雲林地方學的基礎知識。未來,透過「國家文化記憶庫」入口網站,作為文化資料流通運用的平台,讓民間產出回饋到網站,與政府的成果相互輝映,完整台灣在地知識的拼圖,轉化成文化創意,讓民眾更易親近源自泥土的歷史文化,創作者也更能找到授權清楚的優質素材進行創作,重新孕育屬於雲林獨一無二的「文化DNA」。